■ 本報記者 王軍豪
盛夏時節,茌平區振興街道“如康家園”手工活動室內生機盎然。這個專為殘疾人設計的綜合服務空間里,每件手工藝品、每個忙碌的身影,都在無聲講述著希望與蛻變的故事。
7月28日8時,32歲的陳女士在“如康家園”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她靈巧的手指在紅繩間穿梭,一個精美的中國結逐漸成形。
“幾個月前我還覺得自己是個累贅,現在每天都能靠雙手創造屬于我的價值。”陳女士因車禍導致下肢殘疾,一度封閉自我,如今已成為手工組的骨干。這樣的轉變,正是茌平區創新殘疾人服務體系的生動注腳。
在茌平區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現代化的康復設備與人性化的服務空間相得益彰。這個占地2000平方米的綜合體,設有日間照料室、職業康復區、技能培訓室等12個功能區域,每天接待近百名殘疾人。中心負責人黃暉介紹:“我們不僅要幫殘疾人解決基本生活需求,還要幫助他們重建社會連接。”
目前,茌平區14個鎮街均已建成標準化“如康家園”,形成覆蓋城鄉的“15分鐘助殘服務圈”,年均服務超過3000人次。
在居家托養服務方面,茌平區推出的“益齊同行”項目,開創了“需求清單”服務模式。
62歲的李女士因脊髓損傷常年臥床,項目志愿者不僅定期上門幫她清潔、購物,還專門為她定制了上肢康復訓練方案。“最感動的是他們教會我使用智能手機,感覺自己重新回歸了社會。”李女士說著,眼眶微微發紅。
該項目已培育20支專業服務隊,800余名志愿者累計提供服務2900余次,從生活照料到心理疏導,實現了服務精準投送。
就業幫扶是茌平區殘疾人工作的亮點。在振興街道“如康家園”的電商直播間里,25歲的自閉癥患者王先生正在鏡頭前展示手工編織品。誰能想到,這個侃侃而談的“帶貨達人”曾經連一句完整的話都說不出來。“每賣出一件產品,我就覺得自己和這個世界多了一份聯系。”王先生說。
王先生的轉變得益于茌平區殘聯推出的“三位一體”就業體系,即企業按比例安置就業、輔助性就業工坊、居家靈活就業。截至目前,已有38名重度殘疾人通過勞務派遣實現正規就業,累計創收70余萬元;220名殘疾人在各“如康家園”的輔助性就業項目中月增收500—800元;320名行動不便者通過居家代工月均增收600元以上。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茌平區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韓冬深有感觸,“我們正在推動從‘輸血式’幫扶向‘造血式’賦能轉變。為此,區里建立了完整的技能培訓體系,開設電子商務、手工制作等12類課程,年培訓量超過800余人次。”茌平區還引入專業評估機制,為每位殘疾人量身定制發展計劃,通過實施“精準助殘”“智慧助殘”等創新舉措,讓每一位殘疾人都能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攜手前行。
2025-07-29 14:23:12
2025-07-29 11:42:26
2025-07-29 11:42:15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