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向陽
近日,山東省教育廳公布了“師者本色——我的從教故事”優秀征文名單,聊城四中教師吳曉旭憑借日常感人的教育故事成功入圍。在吳曉旭眼中,每一個與學生相伴的日子,都是一場關于愛與智慧的修行,那些或曲折或溫暖的故事,不僅記錄著學生的成長,也編織成教育生涯中最珍貴的經緯。
走出校門,把“危機”化作“成長契機”
去年寒假,吳曉旭接到一通急促電話:班上一名男生因家庭矛盾負氣離家,家長多方尋找無果。微信不回、電話不接,零下6攝氏度的街頭,一個尚未成年的孩子能去哪里?吳曉旭沒有慌亂,她像往常聊天一樣給學生發去信息:“我想給表弟買衣服,你身高和他差不多,陪我去商場試試?”對方沉默良久,終于回復了定位:市醫院門口。
那幾天,他用身上僅有的200元住過一次賓館,其余時間都在醫院的候診椅上度過,臉上帶著疲憊。吳曉旭見到他只輕聲說:“早飯還沒吃吧?老師先帶你去吃碗熱面。”熱湯下肚,孩子紅了眼眶,把幾天來積壓的委屈與恐懼一股腦兒倒出。飯后,吳曉旭建議他先回家洗澡換衣服,再與父母坐下來好好談談。但到小區門口時,孩子又躊躇不前,悄悄發來“求救”短信。吳曉旭靈機一動,讓家長佯裝下樓倒垃圾制造“偶遇”,順勢把孩子領進家門。
相似的“危機干預”在高考前再度上演。一名自幼父母離異的男生執意留長發,抵觸校規,甚至干脆把自己鎖在房間里拒絕到校。吳曉旭連續三次家訪均被拒之門外,第四次,她帶著理發券和漢堡券出現在學生家門口:“今天算老師的私人請求:陪我去剪個頭發,再請你吃頓好吃的。”兩個小時的出行,剪去了遮住眉眼的長發,也剪掉了學生心頭的郁結。返校那天,學生拍了張自拍照發給吳曉旭:“以后每周我自己去修,絕不讓您扣分!”
走進課堂,把“儀式”變成“沖刺動力”
高三開學前一天,整個教學樓空蕩而安靜。吳曉旭獨自推開教室門,把40張課桌擦得锃亮,然后在黑板正中央寫下遒勁有力的“決勝高三”,桌角依次擺好一瓶可樂、一支印有“金榜題名”的簽字筆,以及寫給每個人的“私人訂制”便簽——有的畫著小太陽,有的寫著“穩住,我們能贏”。第二天清晨,學生們推門而入爆發的歡呼,幾乎掀翻屋頂。
之后的每一個節日,教室都變成“驚喜制造機”。兒童節,人手一只風車棒棒糖,吳曉旭把風車插在筆筒里,笑稱“吉祥輪一轉,理綜選擇題全對”;冬至,電磁爐支在講臺,全班圍成一圈包餃子,熱氣模糊了窗玻璃,也模糊了孩子們因模擬考失利而皺起的眉頭;距離高考還有30天,教室門口貼上她手寫的對聯——“考神附體橫掃難題”,橫梁懸著一枚紅綢系成的“文曲星”,學生進門前都要蹦起來摸一下,再帶著笑意回到座位。
2024年高考,班級語文平均分首次突破100分,那一刻,吳曉旭明白,那些看似微小的儀式,早已在孩子們心里點燃持續發光的火把。
面向未來,把“創新”變成“課堂常態”
在聊城四中語文組,吳曉旭的課堂被年輕教師稱為“寶藏現場”。傳統文言文背誦令人頭疼,她把知識點裁成40張“抽簽條”,抽到哪條背哪段,背不出就要用方言來一遍;講評作文時,她打開自己用DeepSeek做的“隨機點名”小程序,屏幕上滾動著學生的名字,音樂停在哪位同學,哪一位就要上臺分享寫作思路。
她還讓學生把AI生成的“高分范文”投影到大屏,全班一起尋找“機器味”——空洞的排比、生硬的引用、模板化的結尾,然后再用10分鐘現場改寫,讓文字重新擁有體溫。
如今,每逢假期,孩子們都會相約回到四中,把大學的新鮮見聞一一與她分享,再順手為下一屆學弟學妹留下一張手寫明信片。吳老師把其中一張貼在教案首頁,上面只有短短一句:“你以智慧點亮我們,我們以星辰回報你。”
2025-07-29 11:39:31
2025-07-29 11:39:13
2025-07-29 11:38:31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