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繼鵬查看傳感器
■ 文/圖 本報記者 苑莘
“建新棚、住新房、買新車”,原本在外打工的辛繼鵬已經返鄉兩年,如今他的生活天天有盼頭,處處有“新”意。
8月29日午后,莘縣大王寨鎮東丈八村的辛繼鵬來到村頭。他步入悶熱的大棚,查看傳感器的顯示數字和西紅柿苗的生長情況。
“建這個棚是省里來的第一書記給協調的貸款,共計20多萬元。”看著西紅柿茁壯成長,今年35歲的辛繼鵬對今年收成信心十足。
“20多萬元是不少,可對于繼鵬來說,壓力并不大。”一旁的村黨支部書記辛燈濤幫他算了一筆賬,“繼鵬這座棚能種2萬多棵苗,一棵甜瓜能掙十七八元錢。只算去年和今年的兩季甜瓜,繼鵬不光能把貸款還上,還能把本錢賺回來。”聽完辛燈濤的話,辛繼鵬撓撓頭,似乎有些不好意思。
“俺們村的年輕人有點靦腆,平時都不好意思說自己一年賺了多少錢,其實都在心里比著呢。”辛燈濤笑著說,“這個今年種兩萬棵苗,那個聽說了,明年準得種3萬棵。”辛繼鵬也笑了,他說:“大家都年輕,誰也不好意思過得比別人差。去年掙了錢,今年我又建了座新棚,現在也能種3萬棵苗了。”
原來,種3萬棵苗是東丈八村年輕人的“標配”,達到這個標準意味著家庭年收入可以達到40萬元到60萬元。這樣的收入水平,吸引著越來越多年輕人回村發展,曾到江蘇、北京等地闖蕩的辛繼鵬就是其中一員。“在家里的收入不少,也不算太累,挺好的。”辛繼鵬的大棚里裝上了各種傳感器,這讓棚里的勞作頗為輕松。
辛繼鵬覺得現在的生活比之前在城市里要好。他居住的是村里新建的樓房,120多平方米,水電氣暖齊全。為了出門方便,他還購買了一輛價值10多萬元的家用汽車。“這群年輕人很有活力,今年過完年到現在,村里新添了二十多輛轎車。”站在村里的7棟新樓前,辛燈濤自豪地說。
“現在的生活得感謝咱們村黨支部。”辛繼鵬說,他的“三新”都源于村黨支部的主動作為。村黨支部領辦了合作社,從村民手中租地新建36座大棚,再返租給村民,吸引了辛繼鵬等27名在外務工年輕人返鄉,形成占地超過1800畝的大棚集聚區,村人均收入增長到3萬多元。
■ 編后
近年來,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回鄉就業創業,詮釋著他們對家鄉的無比眷戀和報效家鄉的拳拳之心,也展現出我市縣域經濟的蓬勃發展、農村就業創業環境的改善。
當前,推進鄉村振興已進入關鍵節點,急需更多有志青年提供新動力。年輕人要抓住這個歷史機遇,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在廣闊的農村天地揮灑汗水,地方更要努力推出切實可行的鼓勵及保障政策,令更多人才真切看到地方發展的廣闊空間和人情溫度,讓人才與鄉土的契合度更高。
年輕人愿意帶著回憶和感情在家鄉求發展,值得我們給予更多信任和期許。隨著高素質人才主動返鄉不再是“新鮮事”,隨著“將個人成長融入鄉村振興事業發展中”的畫面更加豐富,鄉村的廣闊前景將超出想象,年輕人的風貌將愈發昂揚。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