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宗鋒 王培源
農村人居環境全域綜合整治提升的前進道路上,蹲著幾只“攔路虎”:一只叫“形式主義”,習慣于打造“面子工程”,治標不治本;一只叫“能力不足”,拳頭捏得緊卻砸不中要害;一只叫“各自為戰”,不光缺乏大局觀,還可能相互“使絆子”;還有一只叫“脫離群眾”,撲不下身子,聽不進群眾意見,也就扭轉不了“干部干、群眾看,干部群眾都埋怨”的被動局面。
推進這項系統性、長期性戰略工程,需要有長遠眼光,做很多細致的工作:廣泛發動群眾、建強保潔隊伍、優化運行機制、加強保障服務、強化監督問效……但從根本上說,還是要搬掉這幾只“攔路虎”,站在山巔觀全局,有效提升執行力。其中,既要上下擰成“一股繩”,攥成鐵拳攻堅;更需層層壓實“責任田”,在自家壟溝里揮汗深耕。
以抓好路域環境為例,“四好農村路”不光要“建好”“管好”,還要“護好”“運營好”。各縣(市、區)要履行“主抓”責任,各鎮村要落實“主戰”職責,相關部門要加大執法力度和各類保障支持。既各司其職,又密切配合,才能從根上破解“整治—反彈—再整治”頑疾,健全良性運轉的長效機制。發動群眾深度參與的過程也是如此,既要落實好“三包”責任制,引導群眾明確自身責任,履行自身義務,讓環境衛生人人參與的觀念深入人心;又要創新激勵機制,深化“積分制”“信用+”應用,確保積分兌換物品或服務便捷、高效、可持續,讓參與者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說一千道一萬,落實責任是關鍵。規劃再好、目標再明確,沒有強有力的措施和執行都是紙上談兵。農村人居環境全域綜合整治提升是“民心”工程,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強化全局意識,發揚協作精神,設身處地從群眾角度出發,辦實事、解難題,把責任壓實到“神經末梢”,一體推進各項工作落實落細,讓“一時凈”延展成“時時美”,讓“一村新”變為“全域興”。
2025-08-18 17:14:28
2025-08-18 17:07:29
2025-08-18 17:03:37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