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記者 邵鵬飛 淄博報道
在沂蒙山腹地的沂源縣南魯山鎮,生產加工的桔梗絲、桔梗條等桔梗干鮮品不僅銷往全國各地,也走出了國外。13年前,一位名叫陳義沖的“90后”大學生回到家鄉,用小小的桔梗撬動了一個年產值1500萬元的產業,帶動1700多名村民增收致富,書寫了一段新時代青年投身鄉村振興的動人故事。
放棄穩定工作,返鄉創業的青春抉擇
2012年,陳義沖大學畢業,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選擇進入一家在一個相對穩定的企業工作,前景可期。然而,每次回到家鄉璞邱五村,看到村里留守老人佝僂著腰在田間勞作,他的心里總不是滋味。
“有親戚朋友的孩子比較有出息的都在外面,結果這些老人生病、身體不好,等他們回來之后就比較晚了。”陳義沖回憶道,“我就想,能不能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在家鄉做點事情”。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辭職回鄉創業。
南魯山鎮種植桔梗已有30多年歷史,但長期停留在家庭作坊階段。村民們把收獲的桔梗簡單清洗、晾曬后,以每斤幾毛錢的價格賣給中間商,利潤微薄。陳義沖敏銳地發現,這種藥食兩用的作物在韓國市場需求旺盛,但本地加工水平低,缺乏標準化、規模化生產。
如果能提高加工質量,做出品牌,桔梗完全可以成為村民致富的“金鑰匙”。帶著這個想法,他拿出全部積蓄,召集十幾名村民,建起了第一個桔梗加工點。
創業初期異常艱難。條件十分艱苦,資金緊張、技術不足、市場開拓困難……但他從未想過放棄。“我和工人們一起,從最基礎的刮皮晾曬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地摸索著前進。一年下來,加工點收入4萬元,雖然利潤微薄,但這是我人生的第一桶金。”
從“小作坊”到“龍頭企業”的蛻變
2015年,積累了初步經驗的陳義沖乘勝而上,果斷決定擴大產業規模,于是注冊成立沂源鑫悅桔梗加工有限公司。他深知,要想在市場競爭中立足,必須提升產品附加值。
傳統加工方式只是簡單沖洗、分揀的半成品,利潤空間十分有限。陳義沖帶領團隊研發分級劈絲工藝,將桔梗按長度、粗細分類,并創新包裝方式。“過去工人用手一把一把裝袋,效率低;現在用特制模具,一次成型,產量提高30%。”這種精細化加工讓產品身價倍增,很快打開了國外市場。
13年風雨兼程,陳義沖將鑫悅桔梗從一個小作坊,發展成現在加工桔梗1500噸,年產值突破2000萬元的“大廠”,創造就業崗位360余個,成為當地特色產業的領軍企業。他感慨道,“帶著鄉親們致富增收的夢想如今真的實現了,小桔梗終于走上了大舞臺。”
“共富車間”讓留守老人“老有所為”
企業發展了,陳義沖沒有忘記返鄉的初心——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南魯山鎮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留守老人缺乏收入來源,如何讓這些“銀發族”也能分享產業紅利?
2020年,陳義沖與南魯山鎮黨委攜手創新推出“黨建共同體+共富車間+共富站點”三位一體發展模式。通過爭取對上資金和打造提升共富車間的方式,盤活閑置農房、倉庫等資源,建成43個村級共富站點,覆蓋33個行政村,帶動1700余名留守人員實現家門口就業,人均月增收超600元。
“我們有的村沒有自己的產業,老百姓們沒活可干,但是現在有了共富站點之后,把桔梗刮皮這個環節分散到各個站上,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從事桔梗加工這種低門檻、高收入的工作。”陳義沖說道。
這種新模式一亮相,就受到了全縣各位領導的一致認可,陳義沖介紹道:“在全縣以我們這個模式為典型推開了‘十百千萬’工程,就相當于十個主導產業、百個帶富主體、上千個扶貧站點、覆蓋上萬名貧困戶,沂源縣南魯山鎮因此被評為全省唯一一個‘全國脫貧攻堅典型鄉鎮’。”
近年來,陳義沖和他的企業先后接受清華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及省市各級調研60多次,他本人也被授予“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淄博市鄉村好青年”榮譽等稱號。而他也在用自己的故事證明:當青春與鄉土相遇,小小的桔梗也能“鏈”動大產業,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