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位于莘縣王奉鎮耿樓村的耿樓戰斗紀念館內,蒼松翠柏環繞著一座座烈士墓,像衛士一般守護著長眠在此的英靈。7月25日,記者來到這里,微風拂過,枝葉隨風輕擺,好像是在無聲地訴說著85年前發生在這里的那場可歌可泣的戰斗。
耿樓戰斗紀念館內的抗日烈士之墓
抗日戰爭時期,莘縣有“鋼鐵濮范觀,華北小延安”之稱,是全國最大的抗日根據地之一,朝北抗日根據地則是重要的抗日戰場。朝北地區包括今莘縣王奉鎮、大王寨鎮全部和張魯回族鎮大部,面積120平方公里。王奉一帶,是朝北根據地的縱深地區,被敵后抗日武裝視為可靠后方,許多指導全區抗戰的重要會議在此召開。
1939年春,在中共魯西北地委領導下,莘(縣)冠(縣)朝(城縣)抗日游擊大隊在耿樓建立。同年7月,中共朝北工委成立,朝北抗日根據地逐步形成,耿樓成為朝北抗日根據地的中心村之一。
1940年5月,八路軍一二九師新八旅二十二團政治委員史欽琛帶領二營在耿樓一帶開展游擊戰,與數倍于己的十幾股敵人巧妙周旋,在敵軍空隙中往返穿插,打擊敵人。部隊采用白天休息、夜間出擊的戰術,使敵人不堪其擾。
當年6月25日拂曉,與敵人周旋了一夜的二營來到耿樓,準備修筑工事。這時,從聊城、冠縣出動的800余名日軍和1200余名偽軍突然來襲。敵人的步、騎、炮兵在十余輛坦克的配合下,對耿樓形成包圍態勢。
二營官兵頑強應戰,史欽琛站在戰士們中間,高聲鼓勵大家。因他是政委,很多人勸他走,他堅定地說:“今天,我們堅決將敵人打退。如果敵人進到村里,就是我們的恥辱!在前線犧牲是光榮的!”
在史欽琛帶領下,全體指戰員在強敵面前毫無畏懼,打退了敵人數次瘋狂進攻。兩個小時后,敵人改變了進攻方向,加強了南面、西面的進攻力量。由于敵眾我寡,陣地被敵人突破,他們遂與敵人展開激烈的巷戰、院落戰。最后,史欽琛陷入敵人的重重包圍,身中數彈,英勇犧牲,年僅27歲。
戰斗共持續7個多小時,擊斃日偽軍二百多人,二營指戰員除一百多人突出敵圍外,團政委史欽琛等128名指戰員壯烈犧牲。戰斗結束后,128名烈士遺體被當地軍民安葬于耿樓村東。
史欽琛原名史序書,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成安縣亦村的一個富裕農民家庭。1934年,他在北平讀高中時改名為史欽琛,之后就讀于輔仁大學,并于次年在學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一二·九運動之時,史欽琛已經是一個意志堅定的革命青年,經常去清華大學帶回《學聯報》到處散發,由于他廣泛發動群眾、宣傳革命思想,很快被敵人盯上了。1936年1月31日,史欽琛被反動當局抓捕,并被刑訊逼供,皮鞭抽、烙鐵烙,都沒能使他屈服,自始至終也沒有供出黨組織信息。最終,在黨組織和家人的努力下,史欽琛被救了出來。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剛被營救出獄不久的史欽琛按照上級黨組織的指示,積極開展抗戰斗爭,他帶領學生開展了支持國民黨二十九軍抗戰的活動。當年10月,史欽琛等政訓服務員應山東第六區專員兼保安司令范筑先將軍的邀請,到魯西北地區發動民眾抗日。
前往聊城途中,史欽琛等人目睹了由津浦線潰退下來的國民黨二十九軍的慘狀。當年底,史欽琛在堂邑縣鳳凰集動員20多名青年組成游擊隊,這支游擊隊后編為抗日第一游擊隊,在陽谷、壽張一帶堅持抗日。
耿樓戰斗前,史欽琛給母親寫了一封家書:“親愛的母親,兒為了無產階級及中華民族的解放,終身獻身于革命事業……對鄰居要和睦,對勞動者應各方從寬,以濟貧困。”字里行間流露出史欽琛視死如歸的革命意志和抗戰勝利的堅定信念,充分展現了他對勞苦大眾的同情以及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不變初心。
耿樓戰斗紀念館展廳里的老照片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2020年,耿樓戰斗128名烈士入選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體名錄。
而今的耿樓村,秉承烈士遺志的人們艱苦奮斗,將曾經的“沙窩窩”打造成“米糧倉”,更將特色菌菇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帶動村民人均年增收超萬元。
人民幸福,是對烈士最大的告慰。
文/記者 王軍豪 圖/資料圖
2025-07-28 09:23:04
2025-07-28 09:20:35
2025-07-28 09:19:27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