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专区,欧美大电影免费观看,成人午夜av,麻豆视频在线看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縣域
數字報
看電視
聽廣播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記者直擊 >

以武會友 傳藝海外——省級非遺梅花樁拳代表性傳承人孟昭力意大利授拳記

來源:聊城晚報  2025-07-15 10:26:04
A+A-
分享

  本報記者 陳金路  

  孟昭力指導意大利學員練習梅花拳

  6月21日至7月6日,聊城水城中學武術教師、省級非遺梅花樁拳代表性傳承人孟昭力遠赴意大利傳藝。在16天的文化交流中,學員們從意大利各地慕名而來,他們對梅花拳的喜愛,讓孟昭力見證了中國傳統武術的魅力。

  意大利掀起學拳熱

  據孟昭力介紹,梅花樁拳是梅花拳的源頭技藝,發源于魯西地區,已有近3000年的歷史。這項獨特的武術技藝因其特殊的訓練方式而得名,早期習練者需要在高低錯落的木樁上演練整套拳法,后來為便于廣泛傳播,逐漸演變為地面練習的梅花拳。

  在佩魯賈武術館內,一位年過六旬的意大利女士將拐杖輕倚墻角。盡管腿部傷勢未愈,但她仍堅持跟隨孟昭力的指令完成每一個動作。“當她完成梅花樁五勢中的‘拗勢’時,全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7月8日,剛回國的孟昭力動情回憶道,這一刻讓他深刻體會到,武術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一種堅韌精神的生動體現。

  在16天的教學過程中,這樣的感人場景不斷涌現:在普拉托社區活動中心,從7歲孩童到80歲長者,三代學員同場習武,一招一式盡顯專注;有學員為趕上早課,不惜凌晨從300公里外的那不勒斯驅車前來;佛羅倫薩展演現場,一位意大利觀眾在看完孟昭力的落地梅花拳表演后熱淚盈眶,用生澀的中文贊嘆:“這不是格斗,是武學之美,更是文化精髓。”

  在30多個課時的教學中,孟昭力系統傳授了梅花樁拳的核心技藝體系,完整呈現了這一傳統武術的精髓。教學內容涵蓋梅花樁五勢(大勢、順勢、拗勢、小勢、敗勢)等基本功訓練,一路拳法等傳統套路,以及落地梅花拳等實戰技法。他還詳細講解了梅花樁拳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內涵,形成了從基礎到理論的全方位教學體系。“五勢如同漢字的點橫撇捺,是武術的根基。”孟昭力善用生動比喻,幫助學員理解梅花樁拳的基本理論。孟昭力還根據學員年齡特點實施差異化教學:針對兒童,采用游戲化教學,融入趣味性動作;針對中青年學員,側重技法精髓的傳授;針對老年學員,則著重傳授養生功法和健身要領。

  梅花拳架起友誼橋

  意大利學員展示結業證書

  2018年3月,來自意大利薩索洛的恩德利克專程來到水城中學拜師學藝,成為孟昭力的首位外籍弟子。“在意大利就有不少人練習梅花拳,但沒想到梅花拳其實源自梅花樁拳。”恩德利克如是說。這次意大利之行,讓孟昭力深切感受到當地民眾對梅花拳的熱愛。佛羅倫薩大學孔子學院院長張輪向他介紹,自1972年梅花拳傳入意大利后,習練者不斷增加,意大利各地相繼成立了梅花拳研究會。

  “沒想到梅花拳在意大利有這么深的群眾基礎。”這促使孟昭力在教學中更加注重文化內涵的闡釋。他不僅教授招式動作,更深入講解其中蘊含的“禮”“義”“和”等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在與中意體育文化聯合會會長金育松的會談中,雙方達成重要合作意向:明年將舉辦意大利梅花樁拳展演交流賽,并組織“梅花樁文化之旅”夏令營,邀請意大利學員到聊城實地探訪這一武術的發源地。

  “要讓意大利朋友親身感受梅花樁拳生長的文化土壤。”孟昭力充滿期待地說。他正在精心設計夏令營行程,計劃帶領學員體驗水城中學的武術課堂,感受古運河畔的晨練氛圍,全方位了解這一傳統武術的文化底蘊。

  非遺技藝走向世界

  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梅花樁拳代表性傳承人,孟昭力雖多次赴海外授課,但此次意大利之行的熱烈反響仍令他十分驚喜。“武術是生動的文化使者。”他由衷感慨道,那些難以言傳的東方智慧,通過一招一式得到了最真切的詮釋。一位學員在結業時動情地說:“原來力量可以如此優雅,對立也能轉化為和諧。”

  翻開孟昭力的履歷,滿是與武術相關的“勛章”:中國武術七段、世界傳統武術錦標賽雙金得主、《古梅花樁》專著作者……然而他最看重的,始終是“文化傳播者”這一身份。在水城中學,他開創的梅花樁拳校本課程已成為特色品牌,培養的學子屢次在國家級賽事中獲獎。

  “在意大利看到學員們如此熱情,更覺得我肩上責任之重。”孟昭力說,非遺傳承不能閉門造車,需要在交流互鑒中創新發展?;貒?,他計劃將此次交流的影像資料制作成教學片,借此搭建起中意青少年以武會友的橋梁。

  臨別前夕,在博洛尼亞古老的建筑中,全體學員用中文齊聲道謝。孟昭力以精心準備的梅花樁器械演練作為壓軸——刀光流轉,劍影翩躚,東西方文明在這方古老的空間里交相輝映。當表演結束,經久不息的掌聲讓他確信:這不是終點,而是梅花樁拳在意大利生根發芽的新起點。

  正如意大利一位學員所說:“孟老師傳授的不只是武術,更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這正是跨文化交流的深層意義——以武術為紐帶,讓不同文明在相互理解中找到共鳴,在技藝切磋中實現心與心的對話。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梁營營
審核:劉 飛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城县| 攀枝花市| 汨罗市| 思南县| 娄烦县| 桦南县| 香格里拉县| 麟游县| 金沙县| 赫章县| 永修县| 县级市| 五寨县| 垫江县| 交口县| 鹤壁市| 绥德县| 安吉县| 明光市| 永嘉县| 上虞市| 洪湖市| 喜德县| 当阳市| 桃源县| 义乌市| 池州市| 福州市| 元阳县| 称多县| 南城县| 平乐县| 碌曲县| 公安县| 兴国县| 茶陵县| 余庆县| 报价| 岑巩县| 南靖县| 个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