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源社區的同志們太好了,全靠你們幫助,我們才能團聚。”6月20日上午,來自寧夏73歲的顧琦華和她來自上海浦東70歲的妹妹顧儀華,與失散多年的67歲弟弟駱德寧一起,再次來到東昌府區柳園街道聚源社區,把一面錦旗送到工作人員手里,感謝社區幫助他們一家人團聚。
分隔三地的姐弟三人,時隔66年再次團聚,這中間有著怎樣的故事?這又是一次怎樣的尋親之旅呢?6月20日,聚源社區黨委副書記魏傳超回憶起幾天來的奔波,感慨萬千。
駱德寧姐弟為聚源社區送去錦旗
離散:她們與最小的弟弟失去聯系
故事要從上世紀50年代的支邊建設說起。
1958年,上海浦東的顧氏夫婦響應國家號召,帶著5個孩子奔赴寧夏,參與支邊建設。
在他們保存的一張老照片里,兄妹5人圍在母親身邊,其中最小的孩子被母親抱在懷里,那是一家人幸福的樣子。這張照片,是他們一家離開上海之前拍攝的。
孰料世事無常,到了寧夏沒多久,年輕的母親突發疾病去世,幾個孩子陸續被送進銀川的一家孤兒院。其中最小的,也就是照片中被母親摟在懷里的男孩,當時才1歲半。后來,同樣在當地支邊的一對來自青島的駱姓夫婦收養了這個男孩,給了他一個溫馨的家,并為之取名駱德寧。
此后,國家發展日新月異,駱德寧十幾歲時,因養父母工作調動,便跟隨養父母來到聊城定居。而四姐顧儀華和三姐后來被送回上海的福利院。至此,5個孩子天各一方。最初幾年,駱德寧和在寧夏的大姐顧琦華還有聯系。但由于房屋搬遷、電話注銷等原因,20多年前,他們也失去了聯系。
此后數年,顧琦華和四姐顧儀華沒少動心思尋找這個最小的弟弟,但條件受限,加上各自家庭負擔都不輕,她們始終未能與駱德寧取得聯系。
轉機:社區伸援手,一家人終團聚
最近幾年,姐妹倆都退休了,家庭負擔也輕多了,找弟弟的想法一天比一天強烈。今年6月,姐妹倆商量到聊城來碰碰運氣。6月17日上午11時許,她們在派出所民警的指引下,來到了駱德寧20多年前居住地所屬的社區——柳園街道聚源社區。
魏傳超熱情接待了她們。在詳細了解并記錄相關情況后,魏傳超積極發動同事和社區網格員、居民等幫忙尋找。而原本對此次尋親并沒抱多大希望的顧氏姐妹,離開聚源社區后,在孩子的陪伴下到煙臺散心。
6月17日下午,冒著近40℃的高溫,魏傳超來到利民西路一處家屬院進行走訪,多位老居民提供的信息讓事情迎來轉機。
6月18日,魏傳超終于聯系到了駱德寧的小女兒。聽說姐姐們不遠千里來聊城尋找自己,現居住在高新區的駱德寧在電話里泣不成聲。
聽說弟弟有了消息,剛剛趕到煙臺的姐妹倆激動不已。6月19日一早,她們就讓孩子驅車趕回聊城。當天下午,聚源社區工作人員精心布置了會議室,為姐弟三人組織了一個簡單卻溫馨的認親見面儀式。親人相見,抱頭痛哭。他們拉著魏傳超的手,一遍遍講述著各自的往事和激動的心情。
“原本我們只是想來碰碰運氣,沒想到聚源社區的工作人員不到兩天的時間就幫我們找到了弟弟,山東人真是太可靠、太熱情了。”顧儀華拉著魏傳超的手,不停地表示感謝。
“千里尋親得相助 聚源社區緣相聚”,姐弟三人把他們的感激之情淋漓盡致地寫在了錦旗上。6月20日上午,社區黨委書記孫博代表社區,把一幅寫有“家和萬事興”的書法作品回贈給他們,祝賀他們一家人團聚,祝福他們以后的日子和和美美。
文/圖 記者 趙宗鋒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