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专区,欧美大电影免费观看,成人午夜av,麻豆视频在线看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縣域
數字報
看電視
聽廣播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社會 >

聊城作家王濤:把蓬勃的黃河文化書寫得更加壯闊

來源:新聊城客戶端  2024-06-28 15:13:39
A+A-
分享

2024年6月28日《聊城晚報》4版

作家王濤:
把蓬勃的黃河文化書寫得更加壯闊

  盛夏的陽光透過窗戶灑在一套厚厚的書上,形成重重疊疊的光影。書的作者坐在書桌旁,翻動著書,淡淡的書香隨著空調的冷氣在整個房間彌漫,沁人心脾。“這部著作叫《大河》三部曲,共計80多萬字,我用了兩年多才完成。”6月25日上午,作家王濤介紹。

《大河》三部曲

  王濤,本名王吉濤,東阿人,現為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小說創作委員會委員,在各種文學期刊發表短、中、長篇小說近百篇,出版有中短篇小說集《王濤作品集》《烏龍鎮筆記》,長篇小說《天寶物華》《天河》《阿膠大傳》《曹植大傳》《無處棲息》《霍亂年代》《尺八》《歲月之約》及《伊甸園》等。《大河》三部曲是他剛剛完成的著作,今年5月出版。

作家王濤

  “《大河》三部曲講述了魯西黃河沿岸發生的巨大變化和動人故事,時間跨度從革命戰爭年代到改革開放時期,是一首唱給黃河母親和魯西大地的頌歌。”王濤介紹,這套書的出版過程比較順利,出版后,他感覺意猶未盡,還要圍繞這一主題再寫幾部作品,進一步挖掘珍貴的魯西文化。目前,他正在做案頭準備工作。

王濤介紹作品出版情況

  王濤為何對黃河文化和魯西文化情有獨鐘?這得從他的經歷說起。

  由于父母都是教師,家中有藏書,相較于其他孩子,童年的王濤有更多讀書的機會。他清楚地記得,他上小學三年級時就開始閱讀大部頭的文學作品,上中學期間,他如饑似渴地閱讀了許多文學名著。與各類文學名著“親密接觸”的時候,文學的種子也悄悄在王濤心里生根發芽。

  1978年,16歲的王濤接父親的班,參加了工作。由于他年齡小,不適應鄉下生活,后來調到縣城一家染織企業工作。這家染織企業倒閉后,他又輾轉去了一家棉花加工企業。平時無論工作多么繁忙勞累,王濤都沒有中斷文學創作。他利用休息時間嘗試著寫作并投稿,部分作品被一些刊物刊發。1989年至1992年,他到山東大學中文系作家班(干部專修科)深造,老師們精彩的授課和圖書館里大量的書籍為他提供了豐厚的文學滋養,并為他打開了一扇洞悉廣闊深邃的文學世界的大門。畢業后,王濤的文學創作水平得到極大提升,在雜志上發表了大量優秀文學作品。1992年,已在文壇頗負盛名的王濤選擇了停薪留職,到《山東文學》雜志社任兼職編輯。

  1995年,由于故土難離,王濤回到家鄉東阿,進入地方志編纂部門工作,一干就是15個年頭。在這期間,他接觸到一些有關東阿縣乃至聊城市的文史資料,遂進行深入研究,主持編纂了《東阿縣志》《東阿年鑒》等著作。為了有更多精力從事文學創作,經多次申請,2009年,他被調到東阿縣文化館工作,任《東阿文藝》雜志主編,直至2022年3月退休,其間他編輯、出版《東阿文藝》60余期。在任《東阿文藝》雜志主編期間,王濤還兼任東阿縣作家協會主席,培養了一大批文學新人,對東阿縣文學創作的繁榮發展起到了很大推動作用。他以身作則,數十年筆耕不輟,先后發表、出版各類文學作品600余萬字。

  如今,王濤的創作熱情不減。《康復時代》四部曲有望在近期出版發行。此外,他正在創作“烏龍鎮”系列作品,其中四卷本長篇小說《鄉村志》已完成過半,計劃今年或明年完成。該長篇小說從自然、土地、倫理、靈魂四個角度反映傳統農業的興衰和社會的變遷,約130萬字。另外兩部黃河文化主題作品,現已構思完成,名字暫定為《河母傳》《大河長卷》,計劃兩年后跟讀者見面。“我的老家距離黃河岸邊只有2.5公里,我對魯西這片土地非常熟悉,母親河也給了我很多靈感。我創作的關于黃河的作品將會陸續面世,這些作品大多數以普通人的悲歡離合反映時代的風云變幻,展現黃河人民崛起奮進的光輝歷程。”王濤說。

  雖然一直懷著一顆感恩之心歌頌這片熱土,但王濤仍有一件憾事在心。“作為本土作家,我覺得有愧于這片熱土。聊城有很多紅色文化,但挖掘、推介工作做得還不夠。”王濤說,盡管《大河》三部曲出版之前,他已經出版了幾部反映魯西文化的長篇小說,比如《天寶物華》《霍亂年代》《尺八》等,但他依舊不滿足,“我們需要創作出更多有價值、有影響力的作品,呈現魯西地區的革命歷史和紅色文化。目前,我還沒有完全做到這點,所以這份使命感一直存在,我給自己施加的這個壓力也始終存在。我一直有股創作的沖動,只要能寫得動,我就不會停筆,力爭做到最好。當然,我更希望后來者能有這份信念,不斷超越,創作出更多好作品。”

  文/圖 張目倫 劉學

  ※※※※※※※※※※※※※※※※※※※

王濤《大河》三部曲研討會發言摘登

  王濤老師以黃河文化為主題,把三種不同的長篇小說樣式歸攏在一起,又建立起一種充分的互文關系,對黃河故地發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做了有效串聯,很好地完成了一個人類學意義上的深描。他把一種真正的地方性經驗帶給了我們,這是很打動人心的。 王濤老師既可以采取那種帶有20世紀80年代文學氣質的先鋒風格,也可以采用民間富有傳奇色彩的方法去書寫,不斷地把讀者帶入審美的跳躍之間,我覺得這部作品的文學品質是相當高的。

  ——山東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山東青年作家協會主席,山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濟南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馬兵

  

  

  在新時代文化語境中,作者抓住“文化”這一關鍵因素,作品也就有了文化主體性的內涵。作者善于刻畫人物的心理,通過各種情感關系反映時代變遷,在時代變遷中表達情感,并巧妙地融入地方文化。

  《黃河灘槍聲》這部中短篇小說集具有“革命底色、先鋒意味”的特征,從人物身上和場景中表現出來的那種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引而不發的懸念意識、精雕細琢的立體畫面,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省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山東省莫言研究會副會長 叢新強

  

  

  《大河》三部曲為聊城打造“兩河文化”高地注入了動力。在“兩河明珠”和“兩河文化”的打造上,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有著特殊的引領作用。我們渴望聊城能有幾部經典文學著作,供我們去改編、去拍攝成影視劇。

  《黃河岸邊的孩子》《黃河灘槍聲》《黃河帶我回家》在創作手法上都充滿了革命浪漫主義風格。《大河》三部曲讓人讀后心靈受到洗禮,精神得到振奮,道德得到升華。

  時代召喚著我們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我們愿與以王濤同志為代表的作家一同努力,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總編輯 玄志剛

  

  

  通讀完,我總結概括了這部著作的五個特性。

  一是史詩性。讓人透過鮮活的人物和生動的故事,了解和理解那一時期的社會本質、生存本真。二是地域性。一方面指黃河下游;一方面指用阿膠這個獨屬于東阿的特殊的符號來串聯故事,這是其他任何地方無法替代的。三是敘述方式的現代性。借鑒了現代主義,甚至后現代主義的創作手法,表現力更強、更豐滿。四是傳奇性。幾個凄美的、堅守愛情的故事,增加了作品的可讀性。五是詩性。這部作品的主題、意蘊、內涵以及引發的聯想,都是帶有詩性的。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聊城市文聯兼職副主席,山東省作協詩歌委員會副主任,國家一級作家 張軍

  

  

  《大河》三部曲的問世,可以說填補了我市甚至全省黃河文學的空白,這令人十分欣慰且振奮。作品呈現出黃河流域濃郁的生活氣息,展現了黃河人的大愛大善,黃河人的生態觀、自然觀、生命觀,聚焦人與黃河、人與自然等,充滿詩情畫意,是洋溢著現實主義的力作。

  王濤文學視角敏感犀利,能啃硬骨頭。其作品具有顯著的現代新寫實特質,從現實出發,又不斷變化,充滿天馬行空的文學想象。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聊城市小小說協會會長 李立泰

  

  王濤的《大河》三部曲,屬于主題學意義上的“黃河書寫”。作者以黃河為“母題元素”,通過《黃河岸邊的孩子》《黃河灘槍聲》《黃河帶我回家》三部曲,寫出了可歌可泣的“黃河精神”。

  何謂“黃河精神”?結合《大河》三部曲,我概括如下——自強不息的奮進精神,容清納濁的包容精神,上善若水的道德精神,至柔至剛的抗爭精神,騰越脫困的變革精神。

  《大河》三部曲形散,神逸,文道不散。之所以文道不散,就在于通篇貫穿有“黃河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說,“黃河精神”是該部作品的靈魂。

  ——聊城大學文學院教授,聊城市文學學會副會長 劉廣濤

  

  

  《大河》三部曲在宏闊的歷史背景下,展現出黃河兒女驚心動魄的戰斗和生活畫卷。濃墨重彩的女性形象塑造與濃烈的油畫般的質感,是這部作品所呈現出的最亮眼的特征。

  在《大河》三部曲中,作者所傾情探索的是人,是人的內心世界,是人性,是動蕩殘酷的背景下人性的掙扎與錘煉,尤其是女性在血與火中所激發出的人性的光輝。這部著作,成為王濤奉獻給黃河母親的一曲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散文創作委員會委員 譚登坤

  

  

  《大河》三部曲的文學價值集中體現在作家用三種筆法展示黃河的三重意象,彰顯出作家豐富的創作經驗和扎實的文字功底,表現了作者多樣的創作風格和黃河龐雜的氣象。

  第一重意象是作為母親河的黃河。《黃河岸邊的孩子》巧妙地把黃河和作者母親的形象互相參照,把對母親河的情感落到了有形的母親身上。第二重意象是作為民族河的黃河。《黃河灘槍聲》用雄渾的筆法勾勒出戰爭壯闊的場面,書寫了大氣磅礴的民族河。第三重意象是作為家鄉河的黃河。《黃河帶我回家》用阿膠把家庭、家鄉、國家串聯成一個整體,體現出黃河家鄉河的一面。

  ——聊城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聊城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石小寒

  

  

  王濤的中短篇小說集《黃河灘槍聲》反映了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處于黃河岸邊的東阿縣百姓深受壓榨、欺辱、傷害,在血與火中覺醒的心路歷程。這是一本“殺氣騰騰”的書,大大小小的人物在死亡與被死亡的過程中脫胎換骨;這又是一部“既柔情又殘忍”的作品,細膩地刻畫了父子、夫妻、朋友、鄉鄰等人物在戰火硝煙中的深情厚誼與“塑料”情誼的破滅。殘酷的戰爭、復雜的人性、心靈備受折磨的主人公,共同形成了《黃河灘槍聲》一書極具張力的藝術特色。

  ——聊城大學文學院秘書學系主任 邢紅靜

編輯:李明
校對:蘇永樂
審核:劉 飛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寿光市| 中宁县| 上饶县| 那坡县| 凌海市| 定远县| 遂宁市| 蕲春县| 裕民县| 青冈县| 元氏县| 永安市| 左贡县| 江山市| 江西省| 邹平县| 无棣县| 和硕县| 扶余县| 汝城县| 江阴市| 永靖县| 万年县| 平南县| 抚顺市| 高平市| 永顺县| 天柱县| 龙门县| 鞍山市| 漳平市| 唐海县| 灵武市| 红河县| 蚌埠市| 滦南县| 申扎县| 张家口市| 镇平县| 烟台市| 汉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