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大紅金桃”罐頭
成熟的“聊大紅金桃”。本報記者 顏莉 攝
“聊大紅金桃”果干
本報記者 顏莉
外皮鮮紅、果肉金黃,硬熟期口感甜脆,完熟后口感軟糯且有杏香味,較市面上大部分桃子口感更佳……7月25日,記者在聊城大學東校區的試驗田里品嘗到了在聊城本土自主選育的桃子新品種“聊大紅金桃”。
“聊大紅金桃”是聊城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副教授邢柱東及園藝植物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團隊精心培育了14年的黃肉鮮食毛桃新品種,也是聊城首個獲得獨立自主知識產權并通過省級審定的果樹新品種。
“‘聊大紅金桃’為少見的紅皮、黃肉、離核、有杏香味的毛桃新品種,果實在不同成熟期有不同風味,采摘期長,整個7月份均可采摘。”邢柱東介紹。“聊大紅金桃”優點頗多,如豐產性強,3年生樹平均株產36.0kg,4年生樹平均株產50.3kg;抗病性較強,目前未發生桃樹常見的流膠病,無特殊病蟲害;抗旱耐澇,樹體自2013年結果以來,在干旱或連降大雨等情況下,仍有較高產量,表現豐產穩產;果實硬溶質、汁液少,食用后可不洗手;不裂果,果肉不褐變,硬熟期采收耐儲運;商品性強,可填補市場上生產鮮食黃桃品種的空白,經濟價值高。
14年前,與小桃樹結緣
“聊大紅金桃”是聊城土生土長的桃樹品種。
2010年7月25日,邢柱東回老家莘縣十八里鋪鎮邢莊村探親,買回家的白肉大桃和油桃,家人都不愛吃,然而,從自家院子里一棵小桃樹上摘下來的毛桃卻受到大家的歡迎。這種桃子為黃肉毛桃,果實離核,吃起來有杏香味,并且汁液比較少,吃完后都不用洗手,整個7月都是采摘期。這讓果樹專業的邢柱東眼前一亮,直覺告訴她,這是一株桃樹變異新品種。回到學校后,她查閱了大量資料,將家里這株桃樹上的果實性狀與資料中桃樹果實的性狀進行了多次對比,從新穎性、特異性上來看,確定這株桃樹就是黃桃新品種。
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以來,我國的桃產業發展迅速,逐漸成為全球最大的桃生產國。桃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依賴新品種的不斷推出,到2018年為止,我國選育出66個黃桃品種,其中鮮食專用黃桃品種僅有6個。如果新發現的黃桃新品種能選育成功,不但能豐富黃桃品種類型,增加桃種質資源,還能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給種植者帶來可觀的收益。
于是,40歲的邢柱東決定培育這個黃桃新品種。
不負光陰不負心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果樹育種是一個周期較長的工作,既要有“十年磨一劍”的科研精神,又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心和毅力。邢柱東及其團隊成員做到了,并且堅持了14年。
2011年,邢柱東帶領學生將采集的一些毛桃核播種到試驗果園里;2012年3月,他們采集了1年生的枝條嫁接在普通毛桃砧上,獲得嫁接一代;2013年3月,他們采用同樣的方法嫁接,獲得嫁接二代;2014—2017年,他們連續對母株、嫁接一代和二代的果實性狀、品質及植株的性狀、特性、產量等進行觀察鑒定,結果顯示,這種桃子的性狀、品質等表現較為一致,穩定性強;2019年7月,山東省林學會組織專家進行成果評價,評委會一致認為“聊大紅金桃”是一個綜合性狀優良的黃肉鮮食毛桃新品種,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2020年7月,該品種獲得農業農村部植物新品種權證書;2019—2022年連續四年開展區域試驗;2023年通過區域試驗現場核查。
施肥澆水、疏花疏果、整形修剪、性狀觀測……寒來暑往,周而復始。除了備課、上課,14年來,邢柱東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果園里。14年過去了,邢柱東一如既往地素面朝天、衣著樸素,只是身材更加瘦削,青絲變成了白發。由于果實成熟正好在暑假期間,這些年,她幾乎沒有好好過過暑假,經常把愛人和孩子帶到果園里來幫忙。
不負光陰不負心。2024年,“聊大紅金桃”獲得山東省林草品種林木良種證,邢柱東精心培育了14年的“聊大紅金桃”終于可以推廣種植了。目前,“聊大紅金桃”品種權實施許可以100萬元的轉讓費轉化給了菏澤鄆城縣一家食品商貿行,正式應用于農業生產,已在重慶、臨沂推廣種植,即將在新疆、甘肅等地推廣種植。除鮮食外,“聊大紅金桃”還被加工成罐頭、果脯、果干、果醬等,收獲大量好評,被稱為“黃桃珍品”。
將論文寫在大地上
“我是聊城大學的一名教師,這種桃子的外觀是鮮紅色的,果肉是黃色的,因此命名為‘聊大紅金桃’。”邢柱東這樣解釋名字的由來。其實,在邢柱東心里,“聊大紅金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聊大金中桃”,邢金中是邢柱東父親的名字。提起父親,邢柱東不禁潸然淚下,她說,小桃樹破土而出的那一年,是她父親去世的第二年,她能始終如一地堅持14年,除了職責所在,還有父親的影響和激勵。父親吃苦耐勞的精神深深地影響著她,每當她想放棄的時候,一想起父親,就又咬牙堅持了下來。
由于一心撲在桃樹新品種的培育上,自2008年評上副教授后,邢柱東至今仍是副教授。因為這14年來,她不趕時髦、不跟熱點,心無旁騖,僅在《園藝學報》發表了一篇名為《新品種“聊大紅金桃”》的論文,還是為了給“聊大紅金桃”“上戶口”。
“我遇到這株小桃樹,這株小桃樹遇到我,是一種緣分,我不想讓它被埋沒。我要讓它面世,走向生產,這是我的初心。”邢柱東坦言,真正的創新,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經過時間的打磨,科研人員更要靜心篤志,力戒浮躁,才能有所收獲。相較于把論文寫在紙上,她更想“將這篇長長的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
成果已經成功轉化,邢柱東依然在四處奔走。她說,這是在聊城發現和培育的桃樹品種,聊城的水土最適合它生長,她希望能在聊城推廣種植,讓這種品質優良的桃子成為助力聊城鄉村振興的“致富果”。
(本版圖片除標注外,其余均由受訪者提供)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