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专区,欧美大电影免费观看,成人午夜av,麻豆视频在线看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縣域
數字報
看電視
聽廣播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社會 >

洄游,以昂揚的姿態向上向前 ——剛察印象之一

來源:聊城日報  2024-07-31 09:11:15
A+A-
分享

  逆流而上的湟魚。(資料圖)

  放養魚苗。(資料圖)

  ■ 張東方

  7月的青海剛察,湛藍的天空白云朵朵,無垠的草原新綠如洗,盛開的沙柳花迎風搖曳,泉吉河畔“湟魚家園”棧道上,擠滿了各地前來觀賞湟魚洄游的游客。

  清澈的河水下,一群群拃把長的湟魚正逆流而上。輕盈細長的身姿,在水深處積蓄著力量,找準時機,猛地奮力向上一躍,竟躍上一道臺階。如果水流湍急,那魚兒的身體就呈直線一般,頂住水流,兀自不動,水流稍緩,便攢足力氣沖上去。有的魚兒剛剛成功,卻又被迎面而來的水流沖了下去,穩住身形后就再次回首,發起沖刺……

  這是7月19日,記者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泉吉鄉湟魚洄游觀賞基地看到的動人一幕。

  “青海湖有兩寶,一是湟魚二是鳥”。湟魚是青海湖特產,是我國唯一的高寒咸水魚種。

  湟魚學名叫做“青海湖裸鯉”。它全身幾乎無一鱗片,體型細長,頭部鈍而圓,背部灰褐色或黃褐色,身體兩側有不規則的褐色斑塊。

  當地人說,青海湖曾經與黃河水系相通,湟魚的祖先是古黃河鯉魚,是標準的淡水魚,原本是有鱗的。13萬年前,青海湖因地質運動成了閉塞湖,湖水逐漸變咸變堿,湟魚的鱗片逐步退化,裸露的皮膚可以更好地將體內的鹽和堿排出去。同時,較高的鹽堿含量抑制了湟魚的性腺發育,不能產卵,于是它們要進行洄游,逆流而上,穿越數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水域,到達上游的淡水河流中產卵、生兒育女。小魚長成后,再順流返回青海湖。

  每年5月下旬至8月中旬,是湟魚洄游季節。青海湖環湖有數十條淡水河與其相連,是湟魚洄游的主要河道,而位于青海湖北岸剛察縣的泉吉河、沙柳河則是觀賞湟魚洄游的最佳地點。

  每逢這一季節,湟魚開始在各大河流的河口地帶集結,那種場面非常壯觀。有資料這樣描述:“起初,只見少量魚群走走停停,溯河而來,接著大批的魚群涌了上來,數不清的黑色紡錘形身體以及淡黃色魚鰭瞬間塞滿了河道。河水頓時暗了下來,河道里流的仿佛已不是水,而是湟魚。它們排成縱隊,穿過怪石嶙峋的河底,聚集在河水相對平緩的地方,休息,積蓄力量,準備迎接前方漫漫征程中的艱險阻隔”。

  這是一次生命的不屈抗爭之旅。它們成群結隊,逆流而行,穿越海拔落差高達數十米乃至上百米的河道,去完成延續生命的使命。

  這也是一次艱苦卓絕的奮斗之旅。洄游路上需要克服重重困難,甚至付出生命。

  首先是波濤洶涌的激流。湍急的水流中,湟魚奮力躍起,被迎面而來的大浪拍回,再次躍起,再次被拍回。它們不停地擺動尾鰭維持平衡,即便落差再大、水勢再急,昂揚向上的不屈姿態從未改變。

  其次是各種水鳥的侵襲。7月正是候鳥遷徙的時節,從南方越冬地飛來的“獵手們”早早匯聚在湖邊“摩拳擦掌”,準備享用這一年一度的盛宴。棕頭鷗、鸕鶿等水鳥不時俯沖下來……生死對決,每時每刻都在上演。特別可恨的是,有的水鳥專門啄食湟魚的眼睛,因為那是最鮮美的部位。被啄眼的湟魚,都會大批死亡。

  再次是洄游之路上的攔河壩阻隔、小支流擱淺、河道淤積等。據說,魚群在行進途中一旦受阻,就會在原地按順時針方向旋轉,直到找到突破口才會陸續散去。誤入支流、擱淺死亡,是這群勇士們不可避免的意外事故。

  還有一個悲壯的故事非常動人。湟魚洄游之路上,有資格打頭陣的都是成年且健壯的雄魚,它們的主要任務并不是繁衍后代,而是用自己的身體去喂飽沿途所有的獵食者。只有這樣,才能減少雌魚被獵殺的風險。每年的洄游,打頭陣的湟魚大多有去無回。

  沒想到,生命的執著與偉大,竟然蘊藏在湟魚這一次又一次的洄游之中。

  青海湖湟魚的興衰經歷了一個大起大落的過程。

  從前,青海湖周圍人煙稀少,當地藏民沒有吃魚的習慣,外地人很少到這里捕魚,因此湟魚得以大量繁殖。歷史資料顯示,在水域面積超過4600平方公里的青海湖中,湟魚原始資源蘊藏量曾高達32萬噸。

  資料記載,洄游季節,魚群上溯,水聲嘩嘩,如大海起潮,“清水半河魚半河,魚兒呀倒比河水多”,洄游的河道幾乎變成了“魚河”。曾幾何時,“騎馬涉水踩死魚”“石頭砸一條,棍子能打倆,下鉤釣一串,一網網千斤”成為當時“魚丁興旺”的生動寫照。

  物極必反。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始,大規模的捕撈導致湟魚資源量急劇下降。當時,青海湖的魚產量長期占青海省總產魚量的一半以上。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年均漁獲量持續大幅下降,到2001年,已基本上捕不到魚了。2004年,湟魚竟被《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

  湟魚不僅僅是一條魚,它對于青海湖而言具有特殊的意義。

  作為特有的珍稀物種,它是青海湖生態系統的核心環節。湟魚吃湖里的藻類,凈化湖水;湖邊220多種水鳥以捕食湟魚為生。它是維系“水—鳥—魚”共生生態系統的關鍵一環。如果沒有湟魚,水體生態鏈崩潰,水鳥就不再棲息,青海湖就會變成一片“死湖”。

  保護湟魚,刻不容緩!從1982年至今,青海曾六次封湖育魚,持續時間越來越長,力度越來越大。特別是從第四次開始,連續10年采取封湖育魚零捕撈措施,在我國魚類資源保護史上尚屬首次。與此同時,從2002年起,累計投放魚苗1.97億尾。

  “保魚”行動中,剛察是最典型的一個縣。

  沿青海湖一圈約360公里范圍內,剛察是離青海湖最近的一個縣,也是環湖地區人口最集中的一個縣。

  剛察縣將這小小的魚兒,納入生態文明建設大藍圖。自2008年以來,連續多次實施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總投資5668.2萬元,分別實施了工程固沙、封沙育林草、沙地灌木造林等措施,青海湖流域濕地、草原、森林自然生態系統明顯改善。同時,教育發動群眾愛魚護魚,每年投放魚苗千萬尾,連續舉辦十六屆觀魚節,開展增殖放流活動。

  有一個細節非常感人。為方便湟魚洄游,剛察專門將沙柳河2米多高的攔河壩換成了18級臺階,每級臺階高15厘米到20厘米,以方便湟魚“躍龍門”。臺階上還修了凹槽,讓湟魚休息聚力。去年,該縣又投資850萬元在泉吉河修建了21級臺階組成的洄游通道,“每個過魚臺階高度是魚身長度的1.5倍、寬度是魚身長度的3倍,這是專家學者經過無數次反復試驗取得的結果。”當地干部介紹。

  各方共同發力,青海湖湟魚從2002年的2600噸猛增至2023年的12.03萬噸,漁鷗、斑頭雁、赤麻鴨、黑頸鶴等鳥類也隨之增多,生態環境迅速改善。

  草原上暮歸的牛羊、隨波蕩漾的魚鷗、淺翔水底的湟魚,這不就是一幅人魚共棲、人鳥共樂、人湖共存的美妙畫卷嗎?

  剛察,令人神往的 “魚鳥天堂”!

編輯:李明
校對:蘇永樂
審核:劉 飛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格县| 静宁县| 新乡县| 洞口县| 麻江县| 林口县| 上高县| 巧家县| 安阳县| 崇左市| 东丰县| 沙坪坝区| 高清| 通许县| 英吉沙县| 抚松县| 萨迦县| 六盘水市| 凉山| 得荣县| 浦城县| 海宁市| 和林格尔县| 娱乐| 柳林县| 余江县| 墨竹工卡县| 繁昌县| 锡林浩特市| 遂溪县| 玉溪市| 崇仁县| 泸西县| 阜新市| 冷水江市| 九江市| 泗洪县| 德兴市| 报价| 梁平县| 新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