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9日《聊城日報》5版
“這張以岡底斯山為背景的照片,是我用傻瓜相機為孔書記拍攝的。那是在1994年11月份,誰也未曾想到,僅僅十幾天后,孔書記便不幸遇難。”8月10日,在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一樓展廳,山西省潤民集團黨支部書記、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名譽館長、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委原秘書長柴騰虎凝視著圖片,感慨萬千。
最好的紀念
柴騰虎與孔繁森曾在西藏共事兩年。在孔繁森擔任阿里地委書記期間,柴騰虎擔任阿里地委秘書長。柴騰虎回憶道,阿里的自然環境極為惡劣,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含氧量不足內地的一半;氣溫極低,最低可至零下45攝氏度;交通條件也很差,距離拉薩1750公里,道路皆是沙石路。1993年春天,當年近50歲的孔繁森來到阿里時,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開始工作的。
孔繁森擔任拉薩市副市長期間分管民政工作,對西藏醫療衛生條件差、缺醫少藥的狀況很了解。柴騰虎介紹,孔繁森曾經說過,缺醫少藥的現狀并非短時間能夠改變,但能救一個算一個。所以,曾在部隊學過一些醫藥知識的孔繁森,每次下鄉之時身邊總是帶著一個小藥箱,一旦遇到生病的群眾,便為其看病發藥。
柴騰虎講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1988年的一天,孔繁森在前往尼木縣考察教育情況的途中,得知一位藏族老人肺病發作,肺部存有大量濃痰,陷入昏迷,生命垂危。情急之下,孔繁森打開小藥箱,迅速拔下聽診器的軟管,放入老人嘴里,開始為老人吸痰。就這樣,堵塞在老人喉管中的濃濃血痰,被他一口一口地吸了出來。
柴騰虎表示,他親眼見證了孔繁森為了阿里的經濟繁榮與發展,殫精竭慮、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孔繁森以釘釘子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發現問題便緊緊抓住不放,直至問題徹底解決。為了解決阿里的交通、能源、教育等問題,孔繁森常常下鄉調研,察看實際情況,進行現場辦公。一旦發現問題,他立即要求相關部門制定解決方案,從而解決了眾多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孔繁森跑遍了阿里地區106個鄉中的98個,行程高達8萬多公里。
孔繁森對阿里的傾心付出,得到了上級領導的高度認可。柴騰虎回憶道,在孔繁森去世前,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部長陳漢昌來到阿里進行了長達一個多月的調研,對孔繁森關心體貼群眾、工作務實的作風印象極為深刻。陳漢昌在離開阿里之時,特意寫下了“人民公仆 鞠躬盡瘁”的書法作品贈予孔繁森。在殉職前,孔繁森曾以書面形式向陳漢昌提出關于阿里發展的12條建議。實踐證明,當年孔繁森提出的工作思路極為符合阿里的實際情況。在孔繁森去世后,這12條建議逐步得到落實。其中,獅泉河水電站很快開工建設,僅僅幾年時間便投入使用,成功解決了阿里的能源問題。
柴騰虎觀看孔繁森同志背過的小藥箱
一心為民的孔繁森,贏得了群眾的衷心擁護與深切愛戴。孔繁森去世后,阿里舉行悼念活動,現場來了很多藏族群眾。有好幾位當年曾被孔繁森救助過的群眾,悲痛至極,哭暈在現場。藏族群眾以各種方式表達著對孔繁森的思念之情。他們在遺像前獻上潔白的哈達,還摘下手上珍貴的金戒指,放置在哈達之上。
談到孔繁森的殉職,柴騰虎哽咽著說:“1994年11月29日下午兩點,阿里地委接到了孔繁森同志遇難的消息。作為治喪委員會辦公室的主要負責人,我參與了所有后事處理工作。在為孔繁森整理遺物時,我深感作為一個地委書記,孔繁森同志的家里實在是太寒酸了。除了一些照片,大概最貴重的物品就是一臺袖珍收音機。他的衣服陳舊,洗臉的毛巾發白,上面還布滿窟窿。抽屜里僅有八塊六毛錢的現金。看到這些,我的心里特別難受。等心情平靜下來后,我開始構思孔繁森的挽聯。聯想到他兩次十年援藏,又是如此廉潔清白,便創作了‘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二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事業重如岡底斯山’這副挽聯。”這副38個字的挽聯,準確地概括了孔繁森“忠誠、干凈、擔當”以及一心為民、鞠躬盡瘁的高尚品格。
在孔繁森殉職后,柴騰虎每年都會趕到聊城,緬懷孔繁森。三十年來,風雨無阻,從未間斷。多年來,柴騰虎致力于宣傳孔繁森,并且撰寫了《永遠的孔繁森》等多部著作,以親身經歷講述孔繁森赤誠向黨、愛民如子的感人故事。柴騰虎表示,他一定要將一個真實的孔繁森呈現給大家,因為這是對孔書記最好的紀念。
爺爺,我們來看您了
與柴騰虎一起來到聊城追憶孔繁森的,還有孔繁森生前收養的兩個孤兒曲英和貢桑。
貢桑回憶道,她剛出生母親便去世了,父親也在她三歲的時候離世,她和哥哥在村里靠著吃百家飯勉強生活。1992年,拉薩市墨竹工卡縣發生地震,木頭窗戶掉落下來砸到了7歲的哥哥曲英。聽到外面有人呼喊地震了,他們便迅速從家里跑了出來。
地震后的第二天,時任拉薩市副市長的孔繁森趕赴災區視察災情。貢桑遠遠看到一位漢族人在和村干部交談,后來這個人向她招手,她便跑了過去。孔繁森遞給她一瓶飲料,她急忙跑回家,將飲料交給了哥哥。過了一會兒,貢桑又回到孔繁森跟前,孔繁森再次給了她一瓶飲料,并向村干部了解她的情況。得知她是孤兒后,孔繁森心疼地抱起了她,隨后和村干部一起來到她家。村干部告訴貢桑,這位好心人要收養他們,詢問他們愿不愿意。早已飽嘗生活困苦的兄妹倆滿心歡喜,表示愿意跟孔爺爺生活。兩三天后,孔繁森帶著新衣服、新書包和一些好吃的,來到村里接他們離開。當時被收養的除了曲英、貢桑兄妹倆,還有另外一個孤兒——2歲的曲尼。后來,孔繁森調任阿里地委書記,為了減輕孔繁森的負擔,時任拉薩市市長的洛桑頓珠領養了曲尼。
曲英講述孔繁森同志的點滴往事
在孔繁森同志紀念館的展廳里,有一張孔繁森給貢桑洗手的照片。貢桑回憶道,那是孔爺爺接他們走的時候拍攝的。當時準備吃飯,孔爺爺說吃飯前要洗手,便為她洗手。那時,無依無靠的兄妹倆能吃上一口飯就已很滿足,哪里會經常洗手,所以手一直很臟。孔爺爺在給她洗臉洗手的時候,臉盆里的水很快就變黑了,白毛巾也變成了黑色。
貢桑說,和孔爺爺回到拉薩后,她終于有了家的感覺。孔爺爺家里只有一張大床,晚上孔爺爺、曲尼、哥哥和她,四個人擠在一張大床上。貢桑表示,那一晚,是她睡得最舒服、心情最踏實的一次。在曲英和貢桑的記憶中,孔爺爺雖然公務繁忙,但一直親力親為、細心照管他們的生活,給他們講故事,教他們讀書識字,為他們洗衣做飯,接送他們上學放學。有時,孔爺爺會帶著他們去八角街買衣服、買好吃的。有時候也會帶著他們回到村里看看,告訴他們不要忘本,不要離開了家鄉就忘了以前的生活。貢桑說,她覺得孔爺爺做的飯最好吃,白菜燉豬肉罐頭,就著米飯,這是她一生中吃過最好吃的飯菜。有了孔爺爺無微不至的照顧,兄妹倆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
貢桑觀看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展品
朝夕相處的日子久了,兄妹倆與孔繁森之間的感情越發深厚。貢桑說,孔爺爺到阿里工作后,常常下鄉出差,回家也很晚。但不管多晚,她和哥哥都會一直等他回來。他們經常一邊看電視一邊等,直到電視停播出現雪花,再過一兩個小時,便能等到孔爺爺回家,那時往往已是后半夜了。
貢桑回憶道,阿里地區路況不佳,風沙還很大,孔爺爺騎自行車送他們上學十分辛苦。她坐在自行車的大梁上,能明顯地感覺到孔爺爺急促的呼吸聲。后來,因為孔繁森在阿里的工作任務繁重,經常下鄉和出差,只能把兄妹倆送到噶爾縣完全小學寄宿。每逢周末,孔繁森就會騎著自行車到學校接他們回家。
貢桑追憶孔繁森同志
貢桑說,當時由于年齡小,覺得孔爺爺是一位領導干部,工作就是到處看看,很是讓人羨慕。然而,當他們長大后,才了解到孔繁森的工作環境極為艱苦,曾經好幾次遭遇危險,差點丟了性命。而更讓曲英、貢桑沒有想到的是,孔爺爺曾三次以“洛珠”的名義獻血,用獻血換來的錢為他們添補營養。貢桑表示,孔爺爺獻血的事是在爺爺去世后,他們從新聞里看到的,心里十分難受。他們怎么也想不到,孔爺爺領養他們兄妹倆后,生活竟變得如此拮據,以至于要去獻血。說到這里,貢桑的聲音變得哽咽起來。她說,如今自己也已為人母,孔爺爺這樣獻血供他們上學生活,就算是親生父母也可能做不到。況且孔爺爺當時工資不高,也沒有照顧到遠在山東老家的家人,而是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了她和哥哥曲英身上。
曲英向游客介紹孔繁森同志的事跡
孔繁森大愛無我的精神深深影響了曲英和貢桑。貢桑說,孔爺爺走了30年,留給了她兩個字——善良。孔爺爺樂善好施,見到生活拮據的困難群眾,總是慷慨解囊,常常把身上的錢分給貧困群眾;看到受凍的群眾,毫不猶豫地脫下軍大衣送給他們。她說,有了孔爺爺的言傳身教,她和哥哥在參加工作以后,決心薪火相傳,繼承和發揚這種精神,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貢桑和哥哥參加了志愿服務隊,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老人和小孩。前幾年,他們回到了老家當年的地震廢墟上,幫助本村生活有困難的老人,還資助了村里的兩個孤兒大學生。貢桑曾經兩次駐村擔任第一書記,在駐村的過程中,她時時以孔爺爺為榜樣。在新冠疫情期間,兄妹倆還以公益事業志愿者的身份,參加了許多公益活動、志愿活動。他們用實際行動傳承著孔繁森精神,將這份大愛不斷延續下去,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他人前行的道路。他們的善舉不僅溫暖了受助者的心,也激勵著更多的人投身到公益事業中,為構建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孔繁森已經去世30年了,而他們也懷念了30年。來到孔繁森同志紀念館,那些熟悉的展品再度勾起了柴騰虎、曲英、貢桑三人的回憶。看著那張當年剛被收養時的照片,貢桑含淚回憶起與爺爺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爺爺的這個工作日記本我從來沒看過。”當工作人員拿出孔繁森在阿里工作時用的日記本,貢桑一頁一頁仔細地翻看,手指輕輕拂過紙張,仿佛穿越了時空,站在爺爺身后,看到了爺爺伏案疾書的身影。那專注的神情、堅定的筆觸,無不展現著爺爺對工作的熱忱與擔當,對人民的深情與奉獻。歲月流轉,思念如縷,他們對孔繁森的懷念從未停止,而孔繁森精神也如同璀璨的星辰,永遠照亮著他們前行的道路。
在他們心中,孔繁森從未遠去。
文/圖 記者 朱玉東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