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0日《聊城日報》4版
共話科學碳計量,共謀綠色新未來。
12月19日,來自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黃河沿線九?。▍^)市場監管部門、多個國家碳計量中心主要負責同志和專家、重點企業代表等齊聚聊城,舉行2024年碳計量賦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合作交流大會,進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加快碳計量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全面賦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聚力
“聊城倡議” 書寫新篇
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
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計量體系,全面提升碳計量基礎能力,突破碳計量關鍵核心測試技術,能夠為能源資源高效利用、產業結構深度調整、生活方式綠色變革提供有力支撐和有效賦能,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工作人員在國家碳計量中心(山東)實驗室做實驗
“探測手段的進步,會進一步加快我們認識復雜大氣環境的進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學術所長劉文清說,研制新的監測手段,為我國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監測體系提供技術和裝備支撐,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是我們今后的主要任務。他認為,當前,生態環境監測技術升級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需要不斷融合,協同發力,變更多的“不可能”為“可能”。
大會現場,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和4家國家碳計量中心共同啟動“國家碳計量中心交流協作機制”,力爭在互通工作經驗、共享研發成果、提升技術水平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黃河流域各省(區)市場監管部門發布了發揮計量作用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為幫助企業解決計量難題等提供了可借鑒的有益經驗。聊城市人民政府與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致力于共同推動碳計量人才培養、能力建設和科技研發。碳計量賦能黃河流域新質生產力發展“聊城倡議”的發布,更是在2022年黃河流域產業計量創新共同體發布的“濟南宣言”的基礎上,書寫了計量服務綠色低碳發展的新篇章。
根據倡議,黃河流域九?。▍^)要協同建立碳計量交流協作機制,聯合開展碳計量技術創新攻關,共同發布區域性碳計量技術規范,合力推進碳計量人才共育共享,攜手賦能重點產業蓬勃發展,爭當推動黃河流域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先鋒隊、排頭兵、引領者、主力軍和實干家。
精準碳計量,低碳啟未來。這是力爭為我國“雙碳”事業“添磚加瓦”的共同承諾,更是攜手并進,開創碳計量賦能黃河流域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局面的堅定決心。
聚焦
黃河奔騰 計量筑基
碳計量是綠色低碳發展的“眼睛”。
高質量的碳排放數據采集、碳監測能力水平的提升、碳數據的國際互認、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等,都離不開計量的鼎力支撐。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方向看來,計量與氣候變化、“雙碳”事業密切相關,未來要完成建立支撐碳交易的數據質量體系、提供支撐國際談判的溯源和互認中國方案等一系列工作,都離不開碳計量的進步發展。
國家碳計量中心(山東)建設專班副主任、國家碳達峰碳中和計量技術委員會委員、山東省計量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郭波表示,中國地域廣闊,產業眾多,通過交流協作能夠整合各方資源,在全國構建統一、高效的碳計量體系,為中國碳排放核算、碳交易等提供堅實計量技術保障,確保數據的準確性與公信力。
國家碳計量中心(山東)展廳
中國計量大學副校長、教授王斌銳也提出,碳計量是實施“雙碳”戰略的底層驅動,也是用好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的基礎。
事實上,多年來,我省以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抓手,正穩步提升碳標準、碳計量能力。
在位于聊城的國家碳計量中心(山東),聚焦有色金屬、化工等行業需求,以信發集團為樣本,率先在有色金屬行業開展碳排放直測與核算比對研究,編制鋁冶煉行業碳計量器具配備國家計量技術規范,著力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精準碳計量樣板?;I建以來,累計為300多家企業提供政策查詢、專題培訓、碳計量診斷和碳資產管理等服務。
在信發集團雙碳智能服務管理平臺,可以清晰地看到企業的碳排放總量、預測配額量、盈缺量、碳排放強度等信息,為企業決策提供了一體化綜合數據支撐。通過建立完善標準體系和計量體系,企業這幾年實實在在吃到了低碳、環保、高質量發展的紅利。
信發集團現代農業產業園
在信發現代農業產業園草莓和櫻桃大棚,信發集團通過捕集利用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促進農作物生長,不僅實現了節能,增強了農作物光合作用,提高了園區果蔬產量及品質,更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
春華秋實,無間冬夏,萬物共生,天地共榮。從先哲“民胞物與”的千年叮囑,到如今黃河奔騰、計量筑基。我們相信,只要沿黃各?。▍^)攜手共進,并肩前行,就一定能開創碳計量事業新局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輝煌。
文/記者 趙宗鋒 圖/記者 商景豪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