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专区,欧美大电影免费观看,成人午夜av,麻豆视频在线看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縣域
數字報
看電視
聽廣播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社會 >

央媒省媒看聊城丨“聊”勝一籌的優勢何在?——山東聊城市探索平原特色鄉村全面振興路徑觀察

來源:新聊城客戶端  2024-12-31 09:22:50
A+A-
分享

  2024年12月30日《農民日報》1版

  魯西平原,沃野千里。九曲黃河蜿蜒而過,與千年流淌的大運河交匯,共同孕育了“兩河明珠”山東聊城的厚重底蘊和獨特稟賦。

  有別于青綠相依的之江大地、耕山牧海的東南沿海、山峻水秀的西南腹地,聊城同很多北方地區一樣,缺少優越的自然風貌,但有著平原地區典型的肥沃良田、豐饒物產和一馬平川的地貌。

  聊城市委書記李長萍告訴記者,立足于這片平疇沃野,聊城市堅持以系統和辯證思維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取長補短謀篇布局,以片區化思路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市,建設特色鮮明、各美其美的宜居鄉村,正努力探索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平原特色鄉村振興實施路徑。

  穩產保供有底氣 建設更高水平的齊魯“大糧倉”

  糧滿倉,天下安。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建設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既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也是聊城早已內化于心的責任與擔當。

  “作為全國糧食主產區,穩產保供是聊城必須扛牢的政治責任,也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首要任務。”聊城市市長張百順告訴記者,發揮平原農業生產規模大、質量好的基礎優勢,聊城向單產提升要保障力、向設施提升要發展力、向質量提升要競爭力、向科技提升要創新力,塑成平原鄉村生產優勢。

  作為山東省三大糧倉之一,近年來聊城以“噸半糧”產能提升行動為主抓手,深入開展良田、良水、良種、良技、良法五大工程。今年聊城市糧食生產又喜獲豐收,夏糧單產、面積、總產呈現“三增”態勢。解析聊城的豐收密碼不難發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藏糧于水……聊城的每一步走得既穩且實。

  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近3年來,聊城耕地凈增加24萬畝,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706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近九成,“噸半糧”產能區拓展到72萬畝。一手抓水利建設,一手抓節水增效,聊城實施灌區節水改造,改善灌溉面積215萬畝,新增年節水能力3400萬立方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高于全國平均值11個百分點。“好地+好水”為保障糧食穩產高產夯實了基礎。

  要多打好糧,離不開技術服務的助力。在高唐縣,幾乎每位農民都對“杜立芝站長”耳熟能詳。種地遇到啥難題,一個電話打過去就能得到專業的技術指導。如今,聊城市將“杜站長工作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在全市推廣,帶動2萬余名“土專家”“田秀才”活躍在田間地頭,為廣大農民提供貼心的專業技術服務。

  健全便捷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是解決誰來種地難題、提升種糧收益的有效途徑。對此,聊城積極探索適度規模經營,加快建設全國領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增加多環節、全鏈條的服務供給,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在東昌府區堂邑鎮,有一座集農機銷售與服務、農資供應、農業托管、農技推廣、農民培訓及智慧農業示范于一體的大型綜合產業服務綜合體——創聚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

  “我們提供服務不是只顧‘一攬子’全包,也要‘量體裁衣’。既有‘一條龍’全程托管服務,也可以滿足小農戶‘點單式’的服務需求。”中心負責人邱兵告訴記者,通過制定多元化的服務模式,截至2023年底,共計托管服務面積6.9萬余畝,服務農戶1.5萬戶,通過運用新技術引導科學種田,每畝平均增加收入240元。

  據統計,目前全市糧食生產托管服務面積占種植面積80%以上,全市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達到5000余家,服務農戶110萬戶以上,軟服務正在變為助力農業生產的硬實力。

  聊城市副市長張建軍告訴記者,在全域平均畝產接近“噸糧”的基礎上,聊城市將有序推進“噸半糧”示范創建,力爭2025年產能區面積累計達到百萬畝以上,為端牢“中國飯碗”作出更多聊城貢獻。

  全市擁有設施蔬菜大棚99.7萬畝,每天為京滬供給蔬菜200萬斤,設施農業同樣是聊城穩產保供的重頭戲。聊城被譽為“中國蔬菜第一市”,其中莘縣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居全國縣域首位。

  在莘縣董杜莊鎮,不少以前的蔬菜拱棚如今都變身成敞亮開闊的鋼架冬暖式大棚。“以前進棚得彎腰弓背,放一次風至少需要20分鐘,現在手機上點一下,兩分鐘就完事兒了。用上了水肥一體化、自動卷簾機、軌道車等設備,管理起來比以前輕松多了!”董杜莊鎮張端村黨支部書記王濤向記者細數起前后的變化——老棚的土墻有6米厚,改造后只有1.5米厚,僅這一項就能節約不少土地,大幅提升種植量。改造后的大棚夏天還能多種一茬黃瓜。今年趕上蔬菜行情好,一個棚年收益比之前多近10萬元。

  目前張端村已有一半老舊大棚完成了改造。盡管改造大棚費用不低,但看得見的效益讓菜農們干勁十足。政府的支持和引導,加上當地農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推出“大棚貸”解決資金難題,讓越來越多設施大棚加快改造步伐。

  看似簡單的基礎設施改造,帶來的卻是效益的大幅提升。2024年,“連片推進蔬菜設施改造”寫入聊城市政府工作報告,“總結莘縣‘新棚改’經驗,全市推進蔬菜大棚改造提升,全市累計完成改造提升6萬畝。”聊城市鄉村振興局副局長陳鴻雁介紹。

  為農民增收添動力 打造特色產業“大廚房”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是拉動農民增收的重要引擎。

  東阿阿膠久負盛名,冠縣靈芝、臨清桑黃聲名鵲起,高唐錦鯉美冠天下,東昌府葫蘆暢銷全國……依托豐富的特色農產品資源,聊城深入挖掘資源稟賦和基礎優勢,大力培育特色產業,做精做細“土特產”文章,堅持抓特色增效益、抓加工延鏈條,大力推動其“接二連三”,不斷提升農業附加值和綜合收益。同時更加注重聯農帶農富農,將更多的經濟效益留在土地、留給農民。

  臨清市尚店鎮是傳統農牧業大鎮,這里打造的“三物融合”產業發展模式頗有看點。

  在由6個村產業抱團、跨村聯建的司洼聯合村,一個個廢舊海運集裝箱,被改造成了金耳菌茁壯成長的智能方艙。司洼聯合村黨委書記祝維星告訴記者,這些智能方艙全程自動化管理,每個方艙一年能種植10茬金耳菌,一年純收益可達10萬元以上。

  不光有金耳中高端菌菇養殖,村里黨建引領農戶將閑置農房改造成“菌菇共富小院”,院內建起順季節菌菇大棚,房屋改造成反季節菌菇生產用房,一“順”一“逆”間可實現年收益7萬元,讓群眾實現了“出門摘菌菇、院中能致富”。在不遠處村企共建的食用菌種自動化生產車間內,通過菌棒制作、栽培和食用菌的分揀采摘等工作,帶動就業300余人,年可增加農民收入150萬元,成為老百姓家門口的“致富車間”。目前司洼聯合村已建成山東省單體規模最大的平菇種植基地,小小的菌菇釋放出聯農緊、獲益多、收益久的多重富民效應。

  菌菇產業只是當地特色產業鏈里的一環。近年來,尚店鎮依托乳泰牧業和君博食品兩大龍頭企業建起“兩頭牛”特色產業集群,在延鏈強鏈、做強品牌的同時,突破單鏈發展思維,打造“肉牛養殖-糞污處理-菌類種植”生態循環發展模式,實現植物、動物、菌物“三物融合”綠色循環生產,年可消化秸稈、邊角料近6萬畝,畜禽糞污綜合利用10萬噸。與此同時,當地成立運河黑牛農業產業化聯合體,12家合作社、30家家庭農場、1000多戶農戶參與其中,帶動增加產業產值2億元。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是促進農業提質增效的有效途徑。將廢棄的坑塘變成美麗魚塘,東昌府區道口鋪鎮引進“冷門魚種”羅非魚,“南魚北養”打造出漁業振興樣板。記者在龍興雨養殖專業合作社1.6萬平方米的養殖車間看到,一個個直徑10米的圓池里,地源熱泵、溫室大棚保證了適宜的溫度,漏斗型魚池和“循環水”水質優化等科技的應用讓羅非魚健康生長,實現全年上市。

  該合作社負責人王保杰介紹:“我們每年出售商品魚300萬公斤,年純利潤600萬元。還探索了黨支部牽頭、養殖戶管理、合作社運營、村民參與的合作模式,帶動周邊30余戶村民參與,每戶年均增收2萬元左右。”不僅在東昌府區,如今以東阿黃河鯉魚、茌平加州鱸魚、高唐錦鯉為代表的特色水產養殖,已成為聊城的新名片。

  目前聊城已經形成東昌府葫蘆、茌平大棗、莘縣蔬菜、陽谷肉雞、冠縣靈芝等20多個有影響力的富民特色產業。全市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強鎮達到47個,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特色農產品30個,實現農業產業百花齊放。

  在培育富民特色產業的基礎上,聊城市大力實施龍頭企業提振行動,重點抓好畜禽加工、糧油加工兩條重要產業鏈,培育壯大預制菜等七大農產品加工集群,近年來成功探索三產融合發展模式,農副產品加工業產值突破千億元。

  張百順告訴記者,聊城將全面提升農業全產業鏈條,做強“糧頭食尾”“農頭工尾”鏈條,強化科技賦能,狠抓品牌提升,實施品牌強農計劃,在生產端打造一批地理標識,在加工端做優一批知名企業,持續打響“聊勝一籌”公共區域品牌,加快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現代農業體系。

  片區式推進“美美與共” 聚合宜居宜業“大花園”

  依河而生,因水而興,黃河既是聊城的特色,也是發展的資源。近年來,聊城積極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發掘用好“沿黃”資源,借力文脈、水脈和紅色血脈等特色文化資源賦能鄉村振興,讓黃河故道眾多鄉村煥發新生命力。

  在東阿縣,依托黃河沿線生態文旅優勢和東阿阿膠養生體驗游每年200萬游客的引流優勢,東阿縣一體設計,黃河沿線57公里重點打造“沿黃九品·品品連鄉”“魚山梵韻·七星詩章”“金牛古邑·莓好甜園”3個農文旅示范片區。“休閑農業+特色人文+名山古村”融合發展,沿黃線上一座座村莊正共同串起“黃河故事”新篇章。

  “堅持以片區化思路推進鄉村振興,是走好平原特色鄉村振興聊城路徑、加快建設農業強市的重要舉措。”張建軍表示,在平原地區推進鄉村振興,必須連片打造、整體推進,加快實現農業農村布局由散到聚、規模由小到大、層次由低到高、發展由弱到強轉變。

  走進高唐縣“古鎮林海·畫鄉鯉都”鄉村振興片區,處處生機勃勃,看點十足。“2023年片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萬元,村均集體收入超15萬元,均高于全縣平均水平30%以上。”談起這些成績,聊城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張健頗為驕傲。

  片區的勢能何以如此強勁?

  先看布局,片區規劃橫跨清平鎮、三十里鋪鎮兩個鄉鎮。再論資源,片區內不僅有千年古鎮、黃河故道、沙地林海等資源,還疊加了“后天養成”的中國書畫之鄉、中國錦鯉之都、山東省最大的平原森林公園清平林場等亮眼標簽。最后講舉措,實施“綠滿高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擦亮綠色生態底色;激活“千頃沙地”高效復合種植潛力;用活“萬畝林海”,捧起林下經濟、體育休閑、文旅研學等“生態飯碗”;盤活空閑宅院,引入“村民+村集體+合伙人”的共富模式,打造花生小院、地瓜小院、萌寵小院等業態……產業、生態、文旅共融成更具生命力的鄉村振興好風景。

  今年以來,聊城市在東昌府區、冠縣、陽谷縣、東阿縣、高唐縣、茌平區6個重點片區實施片區提升行動,在重點實施村莊基礎設施、綠化等6項提升工程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各地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統籌整合資源要素,精心謀劃村莊特色產業,發揮集聚效應,推動片區內村莊抱團發展、整體提升,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加快推動建成一批特色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片區。

  塑形鑄魂內外兼修 共建和美鄉村“大樂園”

  走進茌平區杜郎口鎮鮑莊新村“美麗庭院示范一條街”,40余戶被評為“五星級美麗庭院”的農家小院格外養眼,每戶庭院內種滿花草綠植,讓農戶宛如住在花園中。這是聊城市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聊城市狠抓凈化、綠化、美化、亮化,不斷提升鄉村“顏值”和農村人居環境舒適度。通過提升村衛生室服務能力、打造多元化養老助餐模式等,讓基礎設施更完善、人居環境更美、公共服務更舒心,農民群眾收獲了諸多可感可及的幸福。

  鄉村治理直接關系到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近年來,聊城市創新治理方式,推廣運用“清單制”“積分制”,大力推進移風易俗,突出共建共享,厚植文明鄉風。

  今年3月,臨清市老趙莊鎮王集村村民張慶河兒子結婚,他原打算雇12輛婚車,經王集村紅白理事會登門勸導后,一家人選擇喜事新辦,排場減少了,婚禮也辦得很溫馨。

  近年來,臨清市積極引導群眾杜絕鋪張浪費,擯棄婚喪陋習,組建義務紅娘志愿服務隊,宣傳文明向上的婚俗文化。推廣臨清市移風易俗“石集樣板”,創新“喪事一碗端、安葬不用棺”新模式,充分發揮紅白理事會骨干成員服務和引領作用,為農村注入文明新風。

  同時,臨清市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打造“信易檢”等38類激勵場景和291條激勵措施,依托275個積分超市、愛心食堂、美德信用商家聯盟等應用場景,將移風易俗與美德信用體系建設深度融合,不斷提升群眾文明指數和幸福指數。

  無獨有偶,東昌府區探索從“信用”到“信義”、到“信易”的“三信一體”鄉村治理新路徑,取得了可喜成效。

  通過建立健全區信義信息平臺,東昌府區打造全區42.1萬余名基層群眾、1989家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信義積分數據庫,為每名村民及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生成唯一的誠信二維碼,將185種具體行為逐一列出清單并量化賦分,通過加減分予以正向激勵和反向約束。同時在金融、文旅、醫療等多部門共享積分信息,出臺了“信易貸”“信易批”等14類、103項惠民便企激勵政策,把信用的無形價值轉變成有形價值。

  “自創新開展‘三信一體’鄉村治理以來,極大地增強了基層黨組織凝聚力,讓群眾真正成為信用賦能的參與者、受益者。”東昌府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蘇文萍告訴記者,全區220個行政新村(社區)均組建了“信義+”志愿服務隊伍,助力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新時代文明實踐等工作。全區村級環衛保潔經費大幅下降,多數鎮街用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人工費基本實現了零支出。熱心公益、孝敬老人現象蔚然成風,弘揚大義、爭做公益的和諧社會氛圍逐步形成。

  “小積分”“信用+”撬動了“大文明”,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探索開啟了共建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一幅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鄉村善治新畫卷徐徐展開。

  聚力夯實更具支撐力的糧食安全根基,打造更具競爭力的現代農業體系,構建更具凝聚力的鄉村治理格局,優化更具融合力的鄉村生態空間……堅定不移走好平原特色鄉村振興路徑的聊城,一路足音鏗鏘,還將繼續乘勢而上、向新而行。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楊志華 王騰飛 李克欣

  來源:農民日報

編輯:李明
審核:劉 飛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西区| 常宁市| 察雅县| 榕江县| 循化| 湟中县| 得荣县| 岚皋县| 荥阳市| 尼木县| 博乐市| 同仁县| 诸城市| 平乡县| 腾冲县| 哈密市| 三穗县| 福建省| 信宜市| 岢岚县| 吴川市| 江安县| 清苑县| 莎车县| 河曲县| 莫力| 曲周县| 东台市| 万源市| 巴塘县| 阳朔县| 鄢陵县| 浦城县| 永泰县| 岐山县| 石城县| 靖州| 建宁县| 乐至县| 柳林县| 蒲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