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平的部分泥塑作品
本報記者 楊繼東 吳洪臣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艾青的這一詩句,也反映了李延平最真實的情感。
李延平癡迷于泥塑藝術,年輕時,他為了自己的夢想,四處漂泊,多方奔走拜師學藝,把青春揉進了泥土,把泥土揉進了生命。
“泥土也是有生命的”是李延平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一塊膠泥,三五分鐘的時間,在他手里就能變成一件藝術品,好像擁有了鮮活的生命。
李延平今年62歲,小時候,因父母忙于工作,他被送到臨清戴灣老家,由爺爺奶奶照顧。在農村長大的李延平,小時候最感興趣的就是和小伙伴到河溝里挖膠泥、捏泥人。他捏制的作品栩栩如生,備受小伙伴們的喜愛。上小學時,他捏制的一個作品得到了老師的贊揚,這讓他對泥塑藝術更加熱愛。
20世紀80年代初,為了讓泥塑技藝更加精湛,李延平四處求師。他曾先后求教于天津“泥人張”的弟子呂方、江蘇惠山泥塑藝人王耀祖,還曾到萊州、無錫等地拜師學藝。此外,他到過陜西很多景點以及洛陽龍門石窟寫生,并搜集民間藝術樣本,為捏制泥塑積累了很多寶貴素材。為拓展視野,1996年,李延平在同濟大學園林系進修一年,藝術造詣更上一層樓。
從外地學成歸來后,李延平把家搬到了古城區,開始安心創作。2012年,他又專門在東昌府區柳園街道馬官屯村租了一個小院,向老藝人鄭克勤學習馬官屯泥塑制作技藝。僅幾個月的時間,他就掌握了馬官屯泥塑的制作技巧,使這一本土技藝得到傳承和發揚。
2013年,應德州市齊河縣黃源黑陶藝術制品有限公司的邀請,李延平來到齊河從事創作設計工作。兩年多的時間里,他先后創作了《我們》《黃河母親》《春雨》《拼酒》等系列作品,榮獲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等20余個獎項。
2015年9月,李延平從齊河歸來后,在開發區北城街道辦事處王莊村租了一個農家小院,又開始了他的泥塑創作。他根據《博平縣志》記載的故事創作出了《要官》《上任》《下棋》《打棗樹》《賞驢》《智辯新娘》《馬蹄燒餅》《手工掛面》八組泥塑作品。作品一面世,就被當時的茌平縣博平鎮仰山書院收藏。
李延平的作品多取材于農村、農民,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場景細膩逼真,人物表情夸張而生動,風格粗獷豪放,卻不失雅致,頗有情趣,惹人喜愛。李延平說,每捏制一件作品前,他的腦海里都會浮現一幅畫面,而這一畫面在他的記憶中是真實存在的,他的每一件作品都能在他以往的生活中找到印跡。
如今,李延平已成為聊城泥塑文化的一張名片,他用他的堅守,詮釋了對傳統藝術的熱愛。2020年,他被評為聊城市第三屆十佳非遺傳承人。
“泥塑,我會做一輩子,守望一輩子,一定要把這一技藝傳下去,這是我的初心。”李延平說。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