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張目倫
本報通訊員 王士理 王肖然
總有一些時間節點,會把思念放大。春風習習、春雨綿綿,帶走英名墻上的塵灰,英烈的名字愈顯閃亮。
晴朗的春日,在聊城市財金健康頤養中心,聊城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劉東昌一行看望住在這里的92歲老人鄧慶增。
鄧慶增是白果烈士的兒子,說起父親的往事,他思路清晰,心情有些激動。他的女兒鄧克榮說,幾十年前,他們一家人一直尋找爺爺的下落,委托親朋好友到處打聽,后來終于有了確切信息。“1973年12月,父母和姑姑一起到江蘇鹽城,將爺爺的骨灰遷回老家,安葬在堂邑烈士陵園。當時,鹽城民政部門派人來聊城,共同召開追悼會,儀式十分隆重。”
資料顯示,白果原名鄧延熙,字康民,曾用名鄧滌、鄧者羽,山東省聊城縣(今聊城市東昌府區)殷家園子人。他出生于1919年1月2日,自幼讀私塾,1936年畢業于聊城山東省立二中,后考入濟南山東省立第一師范讀書。七七事變爆發后,他回到聊城,1938年10月由中共魯西北特委會選送到延安抗大三大隊九中隊學習,1939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冬任新四軍第三師七旅二十團營教導員兼江蘇鹽城第十四區區委書記。1941年8月22日拂曉,日軍分九路對十四區殘酷掃蕩,他不顧個人安危,為掩護部隊戰士、區鄉干部和群眾轉移,只身一人阻擊敵人,壯烈犧牲。為紀念烈士,當地政府將其犧牲地永平鄉改名為“白果鄉”。
據統計,全國現有196萬名登記在冊烈士,由于種種原因,一些烈士墓長期無親屬祭掃。退役軍人事務部于2021年4月2日開通“烈士尋親政府公共服務平臺”,用信息化、新媒體手段為烈士尋親。
2025年2月24日至25日,山東省零散烈士紀念設施集中遷移保護暨烈士英名錄續編工作會議召開,要求深入挖掘整理英烈事跡,持續開展為烈士尋親、為英烈畫像活動。
今年2月,我市成立了為烈士尋親隊伍。“每位烈士的身后,都有一份長長的思念,紀念是為了傳承,傳承是最好的緬懷。”聊城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劉立新介紹,活動開展以來,我市通過座談會、走訪、發協助函、網上查詢等方式,結合檔案館、黨史辦等部門查找信息,探索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暢通為烈士尋親“最后一公里”。
目前,我市正在搜集、核實、整理、跟進10條烈士尋親相關信息,已分別向羊山烈士陵園、大別山烈士陵園、鄆城烈士陵園發出協查函,共同開展工作。
3月3日,聊城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服務中心書記、主任趙振剛獲悉,東昌府區閆寺街道閻皋村可能有閻慶余烈士的親屬,他馬上和該村黨支部書記取得聯系,并實地走訪了解,見到了烈士的孫子閻洪月。“閻慶余家在山東省聊城縣閻覺寺公社閻皋大隊(今東昌府區閆寺街道閆皋村),1946年參加革命,1949年在解放南京時犧牲,現安葬于聊城革命烈士陵園。他兩兒兩女,兩個兒子和大女兒已去世,二女兒閻德蘭84歲,家住閆寺街道鳳凰集村,起居由家人照顧。”趙振剛介紹。
“何方烈士的尋親是由一封1983年他侄子寄來的信開始的。我們通過泛黃的信件,了解到何方的侄子何寅緒在揚州市施橋中學當老師。由于時間久遠,回饋的信息是,何寅緒已于1998年去世,沒有子女。我們沒有放棄,又給當地退役軍人事務局、教育局、檔案館發函查詢信息,得知他有弟弟、妹妹。”趙振剛說,何寅緒的弟弟何寅泰當時在杭州大學中文系教書,杭州大學后來合并到浙江大學,他們便反復聯系各個學校,包括校友會等社會團體組織,最終得知何寅泰老人還健在,已經90歲高齡。“老人曾經多次想來聊城看看何方烈士,由于年齡大、不方便出行沒有實現。對于聊城方面努力做工作聯系到他,他很激動,也很感激。”
另據了解,魏尚志、圣保友、劉金柱、周生財、王長法幾位烈士的親屬已經找到,相關情況正在跟進。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