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區信發現代農業產業園里有件“新鮮事”:生態鱸魚“住”進樓房里。
3月20日,走進信發現代農業產業園的鱸魚立體生態養殖車間,三層樓的立體結構廠房內“住”了60缸鱸魚。在清澈的水流中,不計其數的鱸魚苗正在歡快地進食。
養魚不用塘,生態住樓房。作為全國首個三層立體生態鱸魚養殖車間,與傳統水產養殖模式相比,立體養殖的最大創新點在于其空間利用和養殖系統的集成創新。
“傳統養殖模式大多是平面式的,占用大量土地資源,而立體養殖結構能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養殖產量是同樣面積平面式工廠的3倍,是傳統坑塘的90倍。”信發集團農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潘興旺介紹。
產量上去了,如何更好地提升立體養殖的質量?答案就藏在一套數字化智能控制系統中。
“養魚先養水,水養好了,魚自然能養好。新上的數字化智能控制系統能精準設置水溫和流速,并實時監測水位、水質,自動進行補充和清理。桶底的智能設備還能收集魚糞,用于制作有機肥,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信發集團農業有限公司技術員王偉每天都會通過這套系統對水質進行全程監測,確保水清魚肥。
得益于數智技術的應用,在全新的模式下,每天只需1名技術員就能管理整棟養殖車間,系統可根據水質、氣象數據自動調節投喂量和供氧頻率。
產量提升、質量向好,信發集團還在降本增效上做起了文章。“車間每層都配有2套循環水養殖系統,每天僅保持水恒溫、水循環就要耗費300多度電。我們在整個車間頂部安裝了太陽能光伏發電板,實現了園區用電自給自足。水來自電廠的RO反滲透水,熱是電廠發電產生的余熱,用水、用電、用熱都不花錢。”信發集團農業有限公司辦公室副主任劉慎強給記者細細地算起了循環經濟賬。
目前,信發農業園一期鱸魚養殖項目占地約140畝,年產量超千萬斤,銷售收入近億元,銷售網絡覆蓋北京、石家莊、鄭州等山東周邊各大城市的商超和市場,深受消費者喜愛。
“發展鱸魚立體生態養殖,一方面直接創造了可觀的產值,成為漁業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另一方面,項目的發展帶動了上下游相關產業的繁榮,如飼料生產、水產加工、物流運輸等行業。當前,我們正在主推鱸魚產業,打造‘一園一區一帶’的產業格局,即信發現代漁業產業園、泰豐國家級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及加州鱸魚生產隆起帶,有力推動水產漁業高質量發展。”茌平區水產漁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高博表示。
文/記者 王培源 王鵬 白文斌 劉濱 圖/資料圖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