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東昌府區沙鎮鎮沙南村的泰和琴坊里,時而木屑紛飛,時而琴音裊裊。58歲的許尚俠和兒子許良傳承非遺技藝,以匠心斫制每一床古琴,讓古琴斫制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
匠心堅守 以古法斫制古琴
許尚俠在合琴
許尚俠早年經營家具廠,30多年前,他憑借扎實的木工手藝,重拾家族世代傳承的古琴技藝。
“斫琴之道,在于選材。”許尚俠輕撫琴坊中紋理清晰流暢的木材,娓娓說道,一床上乘古琴,必須選用300年以上的杉木作為面板、100年以上的梓木作為底板。這些木材還需長達十年的自然陰干,斫制的古琴方能沉淀出純凈音色。
古琴制作工序繁雜。從選材、開料,到挖槽腹、合琴、上漆,100多道工序環環相扣。僅上灰胎這一步,就需反復8次,每次間隔7天至1個月,直至漆面干燥穩固。“最難的工序是調音。”許尚俠說,“九處合音,未上漆之前要讓音‘過三分’,這全憑經驗以及練就的手感。”
許尚俠在檢驗新斫制的古琴
為攻克調音這一難題,許尚俠開啟了漫長的探索之路。他把自己關在琴坊,在古琴半成品前反復琢磨試驗,廢寢忘食地調試每一個細節,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他還遍尋斫琴書籍,從泛黃的古籍到現代學術著作,一字一句研讀,試圖從文字中找尋調音的奧秘。此外,他還輾轉多地,虛心向斫琴界的前輩和高手請教,將他人的經驗與自己的實踐結合。經過無數次嘗試,許尚俠終于掌握了調音的精妙技藝。
2020年,泰和琴坊的古琴斫制技藝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不僅是對許尚俠過往堅守的認可,還是他繼續前行的動力。“這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許尚俠堅定地說。
古韻新章 90后傳人注入活力
許良在為古琴上漆
“我小時候覺得古琴就是老古董。”談及自己與古琴的緣分,許良笑著說,19歲那年,父親帶他參加了一場古琴雅集活動,現場演奏的古琴曲《流水》仿佛清泉溪水從高山峽谷中淙淙奔流而出,瞬間叩開了他對古琴藝術的熱愛之門。
自此,許良踏上了跟隨父親學習斫琴技藝的道路。他曾經花費半年的時間,和父親學習打磨槽腹。“打磨槽腹必須控制在毫米級的精度,稍有偏差就會影響琴的音色。”許良說,每一次打磨,他都全神貫注。在傳承古法斫制技藝精髓的同時,90后許良還展現出年輕人的創新活力。他改良傳統漆藝,在不影響古琴音質的前提下,讓古琴更契合現代人的審美觀。他還大膽嘗試用新型材料制作琴弦,使古琴能更好地適應現代演奏需求。
弦歌不輟 讓古琴文化被更多人知曉
為讓古琴文化被更多人知曉,許尚俠父子積極籌劃,全力推進“古琴文化傳承基地”的建設。他們定期舉辦古琴雅集活動,搭建傳統文化交流平臺;借助新媒體平臺,以短視頻、直播等形式推廣斫琴技藝。此外,還計劃開設公益課堂,面向大眾普及古琴知識與斫琴技藝。
“非遺傳承不能故步自封。”許良說,“我們要讓古琴走進現代人的生活,讓年輕人愛上傳統文化。”
許尚俠父子正以傳承與創新為弦,彈奏出千年古琴在新時代的動人旋律,讓這一古老的斫制技藝在歲月長河中綻放璀璨光芒。
文/圖 記者 劉曉偉 通訊員 郭晴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