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1日《聊城日報》3版
業態煥新,潮起兩河。
“五一”假期,首屆國潮文化旅游消費周在聊城水上古城舉行,吸引各地游客前來旅游休閑,樂享假期時光
首屆國潮文化旅游消費周上,“洶涌”的國潮文化推動傳統景區華麗轉身,讓游客沉浸式感受文旅新體驗;電商產業園里,直播大流量把聊城好品送到五湖四海,也把天南海北的游客帶進江北水城;運河邊的煙火街區,傳統商圈正變身潮流打卡地;華燈初上暮色美,夜經濟的脈搏在光影交織中躍動……消費市場的新興業態涌現,當然只是產業結構升級的一個橫切面。近年來,我市注重從資源、創意、數據等方面入手,融合打造新業態,以新場景引領潮流,以新模式開辟藍海,推動服務業規模擴大和結構升級。
一個樣本:“新三寶”總有新故事
一株靈芝仙草,能綻放多少“新花樣”?
冠縣靈芝科技示范園工作人員查看靈芝長勢
在冠縣,這個問題的答案正在不斷改寫。5月26日,冠縣靈芝科技示范園智能溫控大棚內,精密探頭實時監測著溫濕度,水霧在晨光中凝成細珠,潤澤著菌蓋邊緣新生的嫩黃;大棚外,直播間的補光燈下,菌柄虬結如古木、菌蓋飽滿似祥云的靈芝被制作成造型雅致的盆景,帶動彈幕里“下單”的字樣刷屏跳動。冠縣以中藥材產品研發為主導,整合產業融合、現代流通、綠色安全、品牌文創等八大功能,構建起產學研育繁推一體化的靈芝全產業鏈發展新格局,讓這株曾隱于深山的“黃金草”,成為帶富一方的“金枝玉葉”。
東阿阿膠工作人員在晾膠
靈芝如此,阿膠、桑黃的跨界故事同樣精彩。
“阿膠+”推動產品矩陣多元化,康養旅游更是邁出矯健步伐;“秦漢古河道、明清椹果園”的文化名片,則將桑黃產業與文旅產業有機融合……“聊城新三寶”串聯起大健康產業鏈條,中醫養生、文旅體驗、電商經濟等多元業態交織共生,“鏈”動多維度,融通新路徑,既為健康聊城建設添磚加瓦,滿足了群眾多元化健康需求,更作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生動實踐,澎湃著推動聊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臨清清源正本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桑黃生產車間
幾個注腳:“質感”與“溫度”的雙向奔赴
5月17日,陽谷縣石佛鎮高莊村,因偏癱常年臥床的王芝芹家里,智能監測手表監測著健康數據,紅色SOS呼救器直連縣智慧養老服務中心,防褥瘡床墊、衛生間扶手、步行輔助器等適老化設備一應俱全……在聊城,像這樣的“家庭養老床位”,全市已建成4500多張,醫護人員上門服務已突破13萬人次。
在東昌府區古樓街道向陽社區,陽光大姐家政公司依托黨群服務中心,建設的社區嵌入式“一老一小”服務保障平臺,為老年人提供康復理療、休閑娛樂等免費服務,同時設置幸福食堂,為老年人提供物美價廉的“放心餐”。
老年大學的直播課風生水起、“銀發群體”的生態健康游品質提升……無論是“醫養結合”機構探索居家養老新模式,還是康旅融合和適老產品創新,以技術破局、以服務升溫的背后,都是“質感”與“溫度”的雙向奔赴,業態煥新托起了銀發群體的“品質晚年”。
不只如此,根據相關規劃,我市將充分用好市場規模優勢和居民消費升級機遇,聚焦文化旅游、教育培訓、醫養健康、養老服務、家政服務五大生活性服務業,優化供給、提檔擴容,以4A級景區提質煥新、養老用品集散地建設等舉措為抓手,持續釋放服務升級的惠民紅利。
一片藍海:新聊城搶占新賽道
國家碳計量中心(山東)展廳
時間的指針撥回到2024年12月19日,以“計量筑基 綠動黃河 碳路未來”為主題的2024年碳計量賦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合作交流大會在聊城舉行,會議發布的“聊城倡議”,書寫了計量服務綠色低碳發展的新篇章。
作為四家獲批籌建的國家碳計量中心之一,國家碳計量中心(山東)設在了聊城。這座城市搶占新興服務業新賽道的雄心壯志,可見一斑。
碳計量是綠色低碳發展的“眼睛”,是實現溫室氣體排放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國家碳計量中心(山東)聚焦有色金屬、化工等行業需求,率先在有色金屬行業開展碳排放直測與核算比對研究,著力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精準碳計量樣板。
今年3月舉行的“新聊城 新篇章”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上傳出消息,目前國家碳計量中心(山東)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建設了活動數據在線計量實驗室、碳排放因子計量實驗室和碳計量基礎實驗室;院士領銜專家委員會,“雙一流”人才的加盟讓人才技術支撐得到強化,多項科研項目立項,并參與多項團體標準制定;對外合作交流日益豐富,已累計為300多家企業提供政策查詢、專題培訓等服務……
近年來,我市聚焦新興服務業加速布局、補齊短板,聚焦新領域新賽道,著力發展數字內容服務、科技服務、生態環保、知識產權、檢驗檢測、人力資源六大新興服務業。圍繞重點產業檢驗檢測業務需求,引導檢企對接,打造重點產業質量技術服務平臺,正是其中的典型體現。
著力破除信息壁壘,敞開懷抱迎接數字化轉型浪潮,也是其中的生動注腳:在聊城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通過打通交易系統與監管平臺的數據通道,實現了建設工程信息全省同步發布、監管數據實時推送。遠程評標系統可實現與全國26個省份的432個平臺開展跨區域合作,實現專家資源跨區域共享。
新賽道帶來新機遇,新業態激發新活力。在聊城,服務業占據著全市經濟總量近“半壁江山”,如何讓“老樹”開出“新花”?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給出答案: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突出主體培育、集群集聚、產業融合,創新“產品+服務”“制造+服務”等模式,大力發展科技、檢驗、數商、人力資源等商務服務,建設一批億元樓宇和主題園區,爭創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我市持續深化改革創新,不斷打出服務業煥新發展“組合拳”,躍動的業態創新定會春芽破土、蓬勃生長,編織出聊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錦繡圖景。
文/記者 趙宗鋒 圖/資料圖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